正文复制


北京商报/2025 年/5 月/28 日/第 002 版政经
零容忍 网信办重拳整治“ 开盒” 乱象
北京商报沸点调查小组
作为一种新型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 开盒” 再一次进入监管部门视野。5 月 27 日,北京商报记者从“ 网信中国” 了解到,中央网信办日前专门印发通知,从阻断“ 开盒” 信息传播、完善预警机制、加大惩治力度、优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引导等多个维度明确工作要求,督促各地网信部门、各网站平台进一步强化“ 开盒” 问题整治工作。进入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数据化程度越来越高,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也发现,部分网络平台仍然存在隐性的“ 开盒” 广告,打击“ 开盒” 黑产链已是当务之急。
明码标价的“ 服务”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 】
“ 开盒挂人” 是一种新型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是指不法分子恶意公开他人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社交账号等个人隐私信息,煽动网民进行攻击谩骂。而遭遇过“ 开盒挂人” 困扰的有公众人物也有普通民众。“ 开盒挂人” 行为亟待整治。
北京商报记者对一些主流的网络平台进行调查暗访时也发现,网络空间仍然存在非法获取个
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
当在百度搜索平台输入“ 开盒”“ 专业查人” 等关键词时,名为“ 城市猎人联盟” 的网站赫然出现。该网站页面设计简单,直接列出“ 业务清单”,明确宣称只要用户提供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等关键信息,付费后即可获取对应人员的实时定位、户籍档案、工作履历等详细个人资料。北京商报记者尝试与网站客服沟通,对方表示,交易全程匿名且承诺信息准确性,交易金额根据信息敏感程度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
随后,北京商报记者在一家主流社交平台上,以“ 私人侦探”“ 定位查人” 为关键词检索发现,尽管大量笔记明确标注“ 非法获取他人信息属违法行为” 等警示内容,但其评论区仍存在隐秘的招揽信息。部分账号以隐晦话术留言“ 有渠道”“ 可解决”,引导用户私聊。当北京商报记者通过私信联系相关账号后,对方表示可转至“ QQ” 详谈。在添加对方账号并初步沟通后,北京商报记者拿到了所谓的“ 服务价目表”,服务涵盖名下房产、车辆登记、手机定位、家庭成员关系图谱,甚至包含人口信息库截图等敏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