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榆林日报/2025 年/5 月/29 日/第 001 版
从旅游“ 过境地” 到旅游“ 目的地”,佳县——
文旅融合激活“ 流量密码”
记者 闫景 陈静仁 张瑜 刘浩波
当古村落的老院墙与现代民宿的落地窗相遇,当手工空心挂面的香气飘进带货直播间,当沉寂的陕北农耕文化在原生态实景演出中重焕生机——佳县,这座黄河岸边的千年古县,正以“ 吃住行游购娱” 全要素革新为支点,悄然实现由旅游“ 过境地” 向旅游“ 目的地” 的华丽转变。
据统计,2024 年,佳县累计接待游客 359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7.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8.5%、14.6%⋯⋯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一场关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之旅。
探索传统古村落的“ 活化” 之路【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 o180914】
初夏时节, 漫步于古香古色的佳县木头峪镇木头峪村, 各类创新业态随处可见——汉服馆内,游客可体验从妆发造型到古风摄影的“ 穿越之旅”;黄河岸边的无动力乐园与沙滩游玩区,成为亲子家庭的欢乐天地;独具特色枣芽茶馆,引领各路游人深度品味“ 舌尖上的木头峪”;以古建为幕布的灯光秀,则在以科技演绎黄河传说的同时,点亮了古镇的“ 夜经济”。
“ 看古老建筑,赏沿黄美景,品特色美食⋯ ⋯ 在这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 近日,来自宁夏的游客薛雨琪,一语道破了木头峪村文旅融合的魅力。
被誉为“ 秦晋峡谷第一村” 的木头峪村,鼎盛于明清时期,是走西口路上重要的水旱码头。这里山水环绕、古建众多、景观独特,且文化底蕴深厚,曾是客商云集、店铺林立的商埠重地。然而由于水运式微、人口流失,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村落,一度面临日益衰败的境地。
“ 如何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让蒙尘的古村落重焕光彩?” 也因此成为佳县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命题。
“ 古村落保护不是‘ 博物馆式’ 的封存,而是要创新利用令其焕发生机。” 木头峪镇X委书记马峰强表示,在木头峪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中,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 修旧如旧” 的保护性修缮原则,在有效保护特色历史建筑和家风文化的基础上,充分盘活闲置资源资产,通过发展戏曲演出、特色商业、民俗活动、旅游服务等,推动古村落从“ 静态保护” 向“ 活态传承” 转变。去年以来,该村累计接待游客 96 万人次,综合收入超 1800 万元。
木头峪古村落的全面“ 活化”,正是佳县以文旅融合发展为牵引,推动古村落保护开发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