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山西科技报/2025 年/5 月/13 日/第 B08 版学术
关于我国村镇银行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
浙江桐乡民泰村镇银行 包振祥
摘要: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然而,随着村镇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其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复杂和多样。本文旨在探讨村镇银行的风险防范对策,通过分析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结合国内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期为村镇银行的稳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金融;农村金融;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更 多写作资料+微信:】
2006 年开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农村金融改革,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猛。截至 2024 年 6 月底,我国的村镇银行数量达到 1620 家,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覆盖了我国 31 个省份,县域覆盖率约 70%。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新生力量,自诞生以来便肩负着服务“ 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这些村镇银行扎根农村,为当地农户、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然而,由于村镇银行经营地域相对偏远、客户群体较为特殊、业务规模相对较小等特点,其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确保村镇银行的稳健运营,成为当前农村金融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其核心在于借款人未能按照约定履行还款义务,导致银行资产存在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农村地区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这些客户群体的经济状况和信用水平相对不稳定,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将直接影响农户的收入,导致其还款能力下降。农村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较大压力,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或出现经营管理不善的情况,如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产品滞销等,就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有的借款人信用意识淡薄,故意拖欠贷款,有的借款人甚至存在恶意骗贷的行为。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约束机制,这种不良信用行为未能得到及时纠正和惩处,进一步破坏了当地的信用环境,增加了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传统金融机构在控制借贷风险时,主要依赖抵押制度。然而,在农村地区,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相对较少。抵押物不足使得村镇银行在贷款发放时面临较大的风险,一旦借款人违约,银行难以通过处置抵押物来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村镇银行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
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对于村镇银行而言,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存款流失以及贷款
第 1 页 共 6 页
回收困难等因素是导致其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原因。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当地的存款。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网点少、成立时间短、规模小、业务少,在品牌知名度、服务范围和金融产品种类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导致其吸储能力有限。在一些农村地区,居民更倾向于将存款存入国有大型银行或农村信用社,认为这些银行更加安全可靠。据调查显示,某村镇银行在当地的存款市场份额仅为 5%左右,远低于其他大型金融机构。此外,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如农业生产的春耕、秋收等季节,资金需求和供给在时间上存在错配。在春耕季节,农户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导致村镇银行的贷款发放集中,而此时存款增长相对缓慢,资金缺口较大;在秋收季节,农户收入增加,存款有所上升,但贷款回收相对滞后,资金闲置。这种季节性的资金供求失衡增加了村镇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难度 。一旦遇到客户集中提款或市场流动性紧张等情况,难以迅速从市场获取足够资金,村镇银行可能面临流动性危机。
(三)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