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市场信息报/2025 年/4 月/11 日/第 006 版理论探索
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杭州银行金华分行 张军梁
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业务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养老金资产规模偏低、“ 三支柱” 结构失衡、养老金融产品适配性不高、适老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本文旨在分析商业银行在养老金融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底,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 3亿人,占总人口的 21.1%,并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上升,预计到 2035 年,这一数字将超过 4 亿人,占比达 30%,进入重度老龄社会。快速的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考验。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作为第一支柱,覆盖面广但保障水平相对有限,难以完全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构成的第二支柱,覆盖率较低;而以个人储蓄养老、商业养老保险等为主的第三支柱尚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在此背景下,养老金融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养老金融通过金融工具和服务,实现养老资金的有效筹集、管理和分配,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对于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关键作用。
一、商业银行开展养老金融业务的意义
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角度看,开展养老金融业务是拓展业务领域、培育新利润增长点的重要契机。随着我国养老金融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 10.4 万亿元,预计到 2027 年将突破 20 万亿元。在养老金融产品方面, 以养老理财产品为例, 自 2021 年试点以来,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截至 2023 年末,试点养老理财产品规模约为 1000 亿元。这表明养老金融市场需求旺盛,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其中,能够有效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增加收入来源。养老金融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优化业务结构,降低对传统业务的依赖,提升综合竞争力。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养老金融需求,吸引更多客户,增强客户粘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在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方面,商业银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中,商业银行在各支柱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第一支柱方面,商业银行承担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托管、结算等业务,保障了基金的安全运作和高效流转。在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领域,商业银行提供受托管理、投资管理、账户管理等服务;截至 2023 年末,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积累规模达到 3.11 万亿元。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方面,商业银行作为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主要开立机构和产品销售平台,为居民提供便捷的账户服务和丰富的养老金融产品选择,促进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商业银行开展养老金融业务还能有效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养老产业涵盖养老服务、养老用品、老年医疗等多个领域,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的特点。商业银行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支持,如信贷支持、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为养老产业相关企业提供资金保障,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壮大。信贷支持方面,可以为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提供贷款。在股权投资方面,可以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投资于有潜力的养老产业企业。债券融资方面,可以为养老产业企业发行债券提供承销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二、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 产品与服务方面
第 1 页 共 4 页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1、产品同质化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