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体制内:在“卷”与“躺”之间,还有第三条路
记录,是为了找到自己的节奏
我今年34岁,27岁考上编制,在体制内待了7年。很多人都觉得考上铁饭碗,一辈子高枕无忧了,多幸福啊,实则不然。
人到中年,升迁,职称,人情世故……
嘴上常跟同事说:“不在乎升迁,评职称顺其自然就好。”听起来很豁达,对吧?但每当看到身边的同事为了一个优秀名额绞尽脑汁,或是有人因“背景”而捷足先登,心里那份焦虑和恐惧,还是会像野草一样冒出来。
我发现自己仍然会被那些外在的标准牢牢绑架:今年的考核能得“优”吗?今年报的那个课题,明年能顺利结题吗?
看到别人“卷”出了成果,自己会恐慌;可一想到要牺牲健康、放弃陪伴家人的时间去拼杀,内心又是一万个不愿意。
我成了一个“拧巴”的人——卷,卷不赢;躺,又躺不平。
奋斗固然重要,但健康才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我不想用透支身体,去换一个所谓的前程。
因为我从小身体不是太好,所以更懂得健康的重要性。
于是,我开了这个公众号,名字叫「凡曾日知录」。一方面,是想记录自己的思考,像了凡先生和曾国藩那样,在自省中成长;另一方面,心底里也有一个小期望:能不能通过写作,实现某种程度的财务自由和时间自由,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
如果你也正处在这种“拧巴”之中,我想和你分享这段时间,我通过记录和思考,摸索出的几条让自己“通透”一点的路径。它们无法立刻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让我的内心,变得平静和清晰了许多。
一、重新定义“奋斗”:从“横向比较”到“纵向深耕”
我们大部分的焦虑,都来自于“横向比较”。他升了,他评上了,他得到了领导的赏识……我们总是用同一把尺子——别人手中的那把尺子——来丈量自己的人生。
但真相是,体制内这套晋升和职称的评价体系,只是一个“有限游戏”。游戏规则明确,玩家众多,但赢家永远是少数。
如果我们的一生都耗在这个“有限游戏”里,那么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成为“失败者”,这才是焦虑的根源。
那怎么办?我的答案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无限游戏”。
这个游戏的规则由你定,目标不是打败别人,而是让自己不断地变得丰盈和开阔。对于我而言:
(1)在工作上,我的目标不再是“升职,评职称”,而是“踏实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多提升自己的能力,其他的,不去强求,顺其自然,多去做一些利他的事情,利他就是利己。
曾国藩说过,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
(2)在写作上,我的目标不是“迅速涨粉十万+”,而是“今天这篇文章,是否真诚地记录了我的思考,并对一个读者有所触动”。这让我能从创作的本身获得快乐,而不被阅读量所绑架。
通透的第一步,就是把生命的重心,从外部的“有限游戏”,转移到内部的“无限游戏”上。
体制内的工作,是我“无限游戏”的稳定补给站,它提供给我基本的生活保障和践行教育理想的平台,而不是我人生的全部战场。
二、诚实地面对欲望:是“不在乎”,还是“不敢要”?
我曾仔细审视自己那句“不在乎升迁和职称”。我发现,这里面有几分是真豁达,又有几分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自我防卫,甚至还有几分是“害怕努力了也得不到”的恐惧。
真正的通透,不是假装没有欲望,而是诚实地面对它。
我承认,我希望被认可,希望收入能更高一些,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得到体系的承认。这并不可耻。
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区分“真欲望”和“假欲望”。
“假欲望”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你应该当领导,你应该评高级职称,你应该有房有车……这些都是外在的剧本。
而“真欲望”,是发自你内心的:你想要健康的身体,是希望能有精力陪伴孩子成长;你想要时间自由,是渴望有更多时间读喜欢的书、陪爱的人;你通过写作追求财务自由,是希望获得一份不必仰人鼻息的底气。
现在,我可以很坦然地说:我在乎职称和收入,但我不愿以牺牲健康和家庭为代价去换取。
如果机会以我认可的方式到来,我会欣然接受;如果无缘,我也会在我的“无限游戏”里自得其乐。
诚实,让拧巴的力量消失了。我终于可以停止自我消耗,把精力用在真正值得的地方。
三、用“系统”代替“目标”:让成长自然发生
无论是修身,还是写公众号,最怕的就是一开始雄心万丈,最后却无疾而终。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和日记中反复强调“有恒”的重要性。
他的“日课十二条”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因为他建立的不是一个个宏大的目标,而是一个每天运行的“系统”。
对我而言,这个“系统”就是:
1.健康第一的系统:晚上11点前必须睡觉,每周至少三次半小时以上的运动。这是雷打不动的底线,任何工作都不能逾越。
2.每日记录的系统:不再强迫自己每周必须写出几篇“爆文”,而是坚持每天在「凡曾日知录」里写下一点东西。哪怕是工作上的一点小感悟,或是读书时的一段心得,不求完整,但求真实。写作,成了我整理思绪、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3.专注当下的系统:工作时就专心工作,享受提升技能的乐趣,回到家就全心陪伴家人。减少精神上的“多任务处理”,让每一件事都做得更从容,内心也更少耗竭。
通过建立这些微小的、可执行的日常系统,我发现,成长和变化在悄然发生。身体感觉更轻盈了,思维因为持续的记录而变得更清晰,写作的素材也自然而然地积累了起来。
所谓的时间自由和财务自由,或许不是一个需要狂奔而去的目的地,而是我们建立好正确的生活系统后,随之而来的自然结果。
⭐️写在最后
找到自己的“道”
这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体制内也并非避风港。但我想,了凡先生“命自我立”的勇气,和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拙诚,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路:
不必在“卷”与“躺”之间做极端的选择。我们完全可以走第三条路——在自己的节奏里,稳步前行。
这条路上,我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诚实于自己的欲望,用日复一日的耕耘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
我们做好分内的工作,但绝不把自我的价值,完全寄托于一份工作的评价之上。
这条路,就是“修身”,就是“活出自己”。
愿我们都能在记录与反思中,一天比一天,活得更通透,更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