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20道题,20分)
重点考察中央城市会议内容,中央BXGD、我国的根本制度、携手构建互利共赢的中印尼命运共同体、昭通市六大战略等时政热点内容。
第二题:案例分析题(20分)
材料:昭通市稳就业促增收工作的做法。
近年来,昭通市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两手抓,促进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举例:一位居民通过中级职称,实现了高质量就业;政府就业服务贴心,发布招工信息;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持续增收。还有在转移就业方面,列举了一些工作成果,还有提供推介、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在就近就业方面,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问题1:昭通转移就业和就近就业两手抓的意义。要求:不限字数,10分。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劳动力价值。有序推动富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等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提高工资性收入;依托本地资源发展县域经济,为无法外出群体提供灵活就业岗位,避免人力资源闲置。
二是增强抗风险能力,防止规模性返贫。构建“外出务工挣现钱、就近就业保底线”的互补结构,本地就业充当“稳定器”,缓解外部经济波动冲击,确保脱贫群体收入来源多元,牢牢守住防返贫底线。
三是促进城乡融合与区域发展。外出就业促进人力、资金、技术跨区域流动,为返乡创业奠定基础;就近就业推动产业和就业下沉,减缓农村空心化,助力城乡协调发展。
四是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就近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缓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技能培训与权益保障提升劳动者竞争力、收入及尊严感。
五是激活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外出就业带回资金、技能与新知,就近就业培育本地产业工人,共同为乡村注入人才与活力,促进要素双向流动,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问题2:针对促进就业扩容和提升就业质量请你提出对策建议,无字数要求,10分。
一、加强信息对接,有效盘活存量。建立动态劳动力与岗位信息库,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强化省市县镇就业服务体系与驻外工作站联动,利用大数据实现人岗智能匹配,开展精准招聘。
二、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能力水平。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紧贴市场与产业需求。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重点开展高附加值技能培训。支持在岗农民工提升技能等级并给予补贴,推动劳动力向“技能型”转变。
三、加强产业发展,扩大就业需求。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创造本地岗位。培育新业态,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归雁经济”吸引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发以工代赈项目,建好就业帮扶车间和园区,实现产业与就业互促。
四、加强服务监管,规范就业市场。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体系,提升服务规范化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督,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劳动争议化解机制,畅通维权渠道。推动规范用工,依法签订合同缴纳社保,营造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
第三题:案例分析题(20分)
材料1:上午9时许,昭通市“市民之家”政务服务大厅内办事群众络绎不绝。市民李绍宏打算新开一个火锅店分店,正在“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服务专区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半个小时,所需业务全部办好。“最多4个工作日就拿证,电子证在手机上自行下载,纸质证可来窗口领取,也可免费邮寄给你。”工作人员吴鉴热情地说。“高效、快捷,没想到以前要跑两天才能办完的事情,现在半个小时就办好了。”李绍宏说,前些年办理第一个火锅店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时,需带上所需材料的原件、复印件,多个部门多头跑,2天时间才能办好,现在一个窗口就办好了所有事。
坚持‘减’字引领,让办事效率再提速。”昭通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昭通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牵引,聚焦群众办事环节、材料、时限、跑动次数等重点做“减法”,精简办事环节,重构审批流程,压减办理时限,推进数字赋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在减环节上,昭通市梳理多级联办事项,重构审批流程,精简办事环节,26个“一件事”办理环节平均压减88.49%。在减材料上,率先在全省发布市本级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容缺受理事项、免于提交证照办理事项,26个“一件事”办理材料平均压减78.96%。
此外,昭通市推行“一窗受理”压减办理时限,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变“多窗办理”为“一窗通办”,26个“一件事”办理时限平均压减85.27%。通过数字赋能,开通昭通数字政务管控平台线上咨询、预审、办理功能,26个“一件事”跑动次数平均压减92.11%,实现群众办事“零跑腿”或最多跑一次。
材料2:前不久,昭阳区市民王以燕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交房租,她在手机上提交了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