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总结前期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成效,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推动县乡两级综治中心“五个规范化”建设全面提档升级。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市委*、市政府*、市委政法委分管负责同志、各县(市、区)X委政法委书记、综治中心主任,以及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刚才,*县、*区就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作了汇报发言,分享了好经验、好做法,讲得都很实在、很有借鉴意义,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ZZ站位,深刻认识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综治中心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是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仅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体现。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的关键举措。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治则天下安。综治中心作为基层治理的综合性平台,承担着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矛盾化解、治安防控等重要职能,其规范化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基层治理效能的高低。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类矛盾纠纷呈现出数量增多、类型多样、化解难度加大的特点,特别是在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领域,矛盾纠纷频发多发,给基层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小压力。据统计,去年全市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万起,其中通过综治中心协调化解的占比达到%,但仍有*%的矛盾因基层平台功能不健全、流程不规范而未能及时有效化解,甚至出现了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等情况。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完善硬件设施、优化工作流程、整合治理资源,构建“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工作格局,让群众的诉求在基层有人管、有人办、能办好。从县的实践来看,自去年完成综治中心规范化改造后,矛盾纠纷化解率从原来的%提升至*%,群众满意度达到*%,信访量同比下降*%,充分证明了规范化建设对夯实基层治理根基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治理的“牛鼻子”工程,下大力气抓紧抓实抓好,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风险防范在源头。
(二)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推进社会治理,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综治中心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其服务效能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部分基层综治中心存在功能设置不合理、服务流程不顺畅、人员配备不到位等问题,群众办事往往需要跑多个部门、来回多次,“多头跑、重复跑”的现象依然存在,与群众对便捷高效服务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比如,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区街道综治中心由于入驻部门不全,群众反映的劳动争议问题需要到区人社局办理,物业纠纷需要到住建部门协调,导致一起简单的邻里纠纷平均需要天才能解决,群众对此意见较大。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就是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政法、司法、信访、民政等部门资源,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让群众遇到问题时“最多跑一地”就能得到妥善解决。市综治中心通过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将*个部门的*项业务纳入集中办理,群众平均办事时间从原来的天缩短至小时,极大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这充分说明,只有把综治中心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的“连心桥”,才能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群众对X委、政府工作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三)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挑战,传统的治理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既是运用系统思维整合治理资源的有效手段,也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的重要载体,更是运用智能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对于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市情况来看,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综治中心在统筹协调基层治理、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规范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例如,*县综治中心虽然配备了视频监控系统,但由于缺乏与公安、XX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对辖区内的治安隐患不能做到实时预警;*镇综治中心因未建立标准化工作流程,不同调解员对同类纠纷的处理结果差异较大,影响了执法公信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健全制度机制、完善智能平台、加强队伍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转变。我们要以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X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升我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二、客观总结成绩,清醒正视当前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综治中心建设工作,围绕“五个规范化”(机构设置规范化、功能布局规范化、运行机制规范化、队伍建设规范化、保障措施规范化)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梳理、加以解决。
(一)前期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一是机构设置逐步健全。各县(市、区)均成立了由X委政法委书记任主任的综治中心领导机构,明确了综治中心的职责定位和工作范围。全市*个县(市、区)综治中心全部实现实体化运作,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中,有个达到了规范化建设基本标准,占比%。*区、*县还在村(社区)设立了综治工作站,实现了“县—乡—村”三级综治网络全覆盖,为基层治理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多数县(市、区)按照“一站式”服务要求,对综治中心功能区域进行了合理划分,设置了接待受理区、矛盾调处室、研判指挥室等功能区。市综治中心面积达到平方米,入驻了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信访等*个部门,配备了专业调解室*间、心理疏导室*间,实现了矛盾纠纷“受理—分流—调处—反馈”的闭环管理。县综治中心还设立了“老兵调解室”“乡贤说事点”等特色平台,去年成功化解疑难矛盾纠纷*起,群众认可度较高。三是运行机制日趋完善。各地普遍建立了联席会议、定期研判、联动处置等工作机制,推动各部门协同发力。区每月召开综治中心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分析研判社会稳定形势,去年共排查化解重大风险隐患起;街道实行“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网格员发现的问题线索通过综治信息平台实时推送至相关部门,响应率达到%,处置率达到*%。同时,各地积极探索“调解+仲裁+诉讼”衔接机制,去年通过综治中心引导*起矛盾纠纷进入司法程序,有效节约了司法资源。四是智能化水平有所提升。全市*%的县(市、区)综治中心建成了视频监控系统和信息管理平台,*个乡镇(街道)实现了与县级平台的互联互通。*市综治中心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分类统计和趋势预测,为精准施策提供了数据支撑;镇综治中心通过安装智能门禁、电子围栏等设备,对社区矫正对象、重点人员实现了动态监管,去年重点人员再犯罪率同比下降%。五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地通过公开招聘、业务培训等方式,不断充实综治中心工作力量。目前,全市综治中心共有专职工作人员名,平均每个县(市、区)名,每个乡镇(街道)名。*县对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