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2025年全市总河长暨防汛备汛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清晨,我再次巡查了盘龙江。河畔的晨雾中,新生的水杉林郁郁葱葱,白鹭在浅滩处觅食,几位晨练的市民向我感慨:“这水,真的清了不少。”这一幅人水和谐的图景,正是全市上下勠力同心、落实河湖长制、攻坚防汛备汛的生动缩影。但汛期当前,我们绝不能有丝毫松懈。今天召开全市总河长暨防汛备汛调度会议,就是要总结成绩、直面问题、压实责任、部署任务,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扛起守护春城水安全、水生态的ZZ担当。
一、回顾总结,河湖长治与防汛备汛在攻坚克难中取得阶段性成效
过去一年,全市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河湖长制为总抓手,统筹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与防汛减灾,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河湖长制在深化履职中迈向“有能有效”新阶段
1.责任链条持续拧紧,巡河护河成为常态。全面压实市、县、乡、村、组“五级河长”责任体系,各级河长从“有名有责”加速向“有能有效”转变。2024年以来,仅官渡区各级河长就累计巡河14,676次,发现并整改问题13,384起,形成了“发现—移交—督导—整改—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茨坝街道创新推行“X建+河长制”双重责任制,建立街道、社区、小组、管理员、保洁员“五级抓”责任机制,街道级河长每月巡河不少于1次、村级河长每周不少于1次,专管员每月不少于2次,X员河长巡河400余次,解决问题50个。这充分体现了责任到人、常态长效的治理格局。
2.协同治理创新突破,破解难题彰显合力。深化拓展“河湖长+”机制,强化部门联动与执法协同。**市创新实施“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机制,有效破解了一批跨部门、跨区域的“老大难”问题。市水文水资源局精准服务河长制,对入滇河道61个生态补偿考核断面开展流量巡测3,000多站次,编制《滇池生态流量预警简报》12期,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在普者黑湖、滇池星海半岛等重点区域,“河湖长+部门+属地”的专班模式(如丘北县成立的县委书记、县长任双指挥长的普者黑湖治理专班)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拆除“两违”建筑、清理鱼塘、建设生态走廊等硬措施落地。
3.治理效能加速显现,河湖面貌稳步提升。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施治,河湖生态持续向好。滇池治理成效尤为显著:星海半岛湿地通过拆除水泥防浪堤、构建生态驳岸和低污染水拦截净化带,提升了入湖口水质净化功能。经过不懈努力,2024年滇池全湖水质稳定保持Ⅳ类,连续第六年达到同等水平,盘龙江等主要入湖河道水质达标率逐年提升。抚仙湖治理树立了高原湖泊保护标杆,全湖水质稳定保持I类,21条主要入湖河道优良率达85.7%,澄江市探索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农业灌溉、高效节水等“五位一体”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实现了“清污分流、清水入湖”和生态经济双赢。甸溪河(弥勒段)从昔日的“臭水河”蝶变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水质由V类提升至III类,建成截污管道16公里、污水处理厂6个(处理率100%),绿化面积112万平方米,日均吸引游客23万人次,成为生态惠民的成功范例。
(二)防汛备汛在闻“汛”而动中筑牢安全防线
面对今年严峻复杂的汛期形势,全市上下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
1.责任落实与监督检查并重。市纪委监委闻“汛”而动,立足“监督的再监督”,采取“室组地”联动方式,紧盯防汛救灾决策部署落实和职能部门履职情况开展靶向监督。驻市应急管理局纪检监察组发挥“贴身监督”优势,通过下发提示、完善预案、强化监测调度的“链条式”工作法,压实主体责任,推动构建“全域统筹、多源联控”的防洪调度体系和“御外洪+治内涝”的组合防御模式。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时印发《关于做好汛期安全防范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从压实责任、转移避险、值班值守等5个方面进行周密部署。宜良县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监督机制,对堤防、水库、涵闸等水利工程设施开展全面排查;禄劝县运用“室组+职能部门”联动,分阶段、分层级检查防汛工作落实。
2.隐患排查与工程防御齐抓。坚持“汛期不过、检查不止、整改不停”。聚焦全市595个山洪灾害威胁村、157座小型水库、329座塘坝、41处下穿桥涵、82处地灾隐患点、16条重点防护路段、146座漫水桥等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持续开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强化防洪工程科学调度,特别是5座大中型水库在极端天气过程中的联调联控,确保14条骨干防洪河道行洪安全,最大程度发挥工程减灾效益。李凤芝副市长近期专题督导尖岗水库防汛物资准备和全市联排联调工作,强调要预置物资队伍,严守值班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