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区妇联主任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席会上的讲话
各位同志、朋友们:
今天,我们满怀责任与使命召开这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联席会。这是关乎我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键会议,意义重大而深远。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殷切期盼,更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国家长远发展的核心力量。近年来,我区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上持续发力,通过建立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在法治宣传教育方面,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50余场,覆盖全区中小学生超3万人次;在困境儿童帮扶领域,累计为200余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落实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学业资助和心理疏导;在校园安全整治上,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检查,消除校园周边安全隐患80余处。然而,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网络侵害、心理问题、家庭监护缺失等新老挑战交织叠加。例如,去年我区受理未成年人网络诈骗、网络欺凌案件同比上升30%,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咨询量增长45%,家庭监护缺失导致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仍任重道远。接下来,我想围绕如何进一步凝聚合力、创新机制,全方位筑牢我区未成年人保护防线,谈几点意见。
一、筑牢思想根基,引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方向
未成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筑牢他们的思想根基,才能引领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发力,全方位提升未成年人的思想素养。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灯塔,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就如同在心中播下一颗健康的种子。一是开展红色教育活动,传承革命精神。组织未成年人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让他们聆听革命故事,感受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二是组织榜样学习宣传,树立正确偶像。通过讲述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让未成年人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价值追求,树立起正确的偶像观。三是举办主题演讲比赛,抒发爱国情怀。以“我爱我的祖国”“强国复兴有我”等为主题,举办演讲比赛,让未成年人在准备和演讲的过程中,深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品德修养培育,塑造高尚人格
品德是立身之本,良好的品德修养能让未成年人在成长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一是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养成良好习惯。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教授未成年人基本的文明礼仪知识,让他们在日常言行中养成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好习惯。二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奉献精神。鼓励未成年人参与社区服务、关爱老人、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在付出中体会奉献的快乐,培养社会责任感。三是进行诚信教育引导,树立诚信意识。通过讲述诚信故事、开展诚信主题活动,让未成年人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四是强化感恩教育实践,懂得珍惜回报。引导未成年人感恩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通过为父母做家务、向老师表达感谢等方式,将感恩之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开展法治知识普及,增强守法意识
法治是社会的基石,让未成年人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才能让他们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成长。一是邀请法律专家授课,解读法律条文。定期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走进校园,为未成年人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知识,让他们了解法律的边界和自身的权利义务。二是组织模拟法庭活动,体验法律程序。让未成年人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被告等角色,模拟法庭审判过程,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威严和公正,增强对法律程序的理解。三是开展案例分析讨论,吸取违法教训。选取与未成年人相关的典型案例,组织他们进行分析讨论,让他们明白违法犯罪的危害,从而自觉远离违法犯罪行为。
(四)推进科学文化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科学文化知识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支撑,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适应社会发展。一是举办学科知识竞赛,激发学习兴趣。定期举办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知识竞赛,为未成年人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培养科学精神。通过科普讲座、科技展览、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让未成年人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组织文化艺术展演,提升审美水平。鼓励未成年人参与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活动,并定期举办展演,让他们在艺术熏陶中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四是开展体育竞技比赛,增强身体素质。举办田径、球类、武术等体育竞技比赛,让未成年人在运动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维护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成长权益不受侵害
未成年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维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底线和基础。
(一)健全权益保护机制,织密防护网络
完善的权益保护机制是未成年人权益得到保障的重要前提,只有机制健全,才能形成全方位的防护网络。一是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保护合力。加强妇联、教育、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情况,研究解决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隐患。建立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害监测预警平台,整合学校、社区、家庭等各方信息,对可能出现的权益侵害问题及时预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三是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快速应对突发情况。针对未成年人被拐卖、虐待、校园欺凌等突发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处置流程,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有效处置。
(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杜绝校园侵害
校园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安全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加强管理,杜绝校园侵害。一是完善校园安保设施,筑牢物理防线。在校园内安装监控摄像头、门禁系统、报警装置等安保设施,加强校园周边巡逻防控,为未成年人创造安全的校园环境。二是建立校园欺凌防治体系,遏制欺凌行为。成立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小组,制定防治方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保护被欺凌学生的权益。三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饮食安全。严格落实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食材采购、储存、加工等环节的监管,定期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确保未成年人饮食安全。四是规范教学活动安全,避免意外发生。加强对体育课、实验课、课外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安全管理,明确教师的安全责任,做好安全防护措施,防止意外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