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维护好农民利益。贯彻落实X中央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要坚持系统观念,着眼全链条,抓住关键点,围绕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以粮食流通提质增效带动种粮农民增产增收、调动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的重要意义
粮食流通,一头连着粮食生产,一头连着粮食消费,覆盖领域广,涉及环节多。聚焦粮食流通,推进提质增效,能够对前后两端起到带动作用,促进全链条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是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又增收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既要考虑如何保证粮食产量,也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近年来,国家不断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取得了积极效果。同时也要看到,受多种因素制约,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不高,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迫切需要拓展新的渠道、打开新的空间。在政策上继续落实好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的同时,聚焦粮食流通这个增值环节推进提质增效,能够进一步挖掘和释放粮食物流、加工、市场营销、技术升级等方面的潜力,推动潜力变效益、效益变收益,为种粮农民增加收入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是巩固拓展优质粮食工程成果、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自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以来,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持续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质量检验监测能力大幅提升,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持续增加,粮食产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随着居民粮油消费需求升级、市场竞争加大,粮食产业发展模式正在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这种转变,对粮食产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能够为巩固拓展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成果提供新契机,为粮食行业补上设施设备和产业链短板提供新机遇,有利于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是解决产粮大县面临的实际困难、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现实选择。产粮大县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过程中,将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投入粮食生产,承担了发展其他产业、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机会成本,在经济发展、财政增收等方面面临较多的困难和压力。推进粮食流通提质增效,能够进一步发挥政策的引导推动作用、强化市场手段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引导各方面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要素投入,多渠道为产粮大县“加力”“赋能”,促进产粮大县集中力量突破瓶颈制约,实现粮食增产增效与县域经济发展双赢,进一步增强产粮大县重农抓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