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X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从三大优良作风到中央BXGD精神
中共北京市委X校(北京行政学院)X史X建教研部教授 刘智峰(2025年6月5日)
我们X自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作风建设。为什么会这么重视作风建设?因为,人民群众不仅要看我们X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X是怎么做的。简单地讲,就是要看X员干部吃什么、喝什么、住什么、穿什么。这些言行就体现为作风。X的作风好,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X的作风不好,就会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回溯百余年X史,可以说,我们X如果没有重视作风建设,就不可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今天的胜利。
一、X的三大优良作风的形成
革命年代,我们X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三大优良作风,就是毛泽东同志在X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ZZ报告中提出来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优良作风是我们X区别于其他政X的显著标志之一。
第一,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
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我们X在革命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坚定支持。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失败,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群众基础,走群众路线。1928年6月,X的六大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X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X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
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讲话是对我们X革命战争实践的深刻总结。我们X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依靠群众。
1943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强调,“在我X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
— 1 —
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不仅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重要论断,而且还详细阐述了其内涵。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怎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就需要深入群众,做大量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要注意经济社会的调查研究,“使X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毛泽东同志强调了调查研究对于领导干部决策的重要性。1941年8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起草《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时指出:“对于二十年来由于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由于幼稚无知识,使革命工作遭受损失的严重性,尚未被全X领导机关及一切同志所彻底认识。”“X内许多同志,还不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真理。还不了解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还不知道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与掌握政策,而情况如不了解,则政策势必错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为后面的决策打好基础。1931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兴国调查》前言中指出:“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过去红色区域弄出了许多错误,都是X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原故。所以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需。”1941年3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序言中指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要做这件事,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
毛泽东同志早期是怎样做调查研究的?我们看,毛泽东同志早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写下了许多调查报告,如《中国佃农生活举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特别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了回击和驳斥X内外对农民运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