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目录
1.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
2.坚定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ZZ责任
3.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4.以创新之教育造就创新之国家
5.“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6.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7.奋勇争先,以实干赢得未来
8.鼓足干事创业精气神
9.聚力“重特大”,推动城市能级跃升
10.心怀国之大者百年xx启新程
“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x月x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深刻阐明了经济大省挑大梁必须把握好的四个着力点。其中之一,就是“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
重大国家战略事关国家发展全局,是谋划未来、决胜未来的重大顶层设计。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X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重大战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经济大省不仅指经济块头大,更意味着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肩负的责任大。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展现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这些年,xx积极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从南北产业共融到沿海板块崛起,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跨域双向开放,从联动大湾区到强化东西部协作,以“一域之力”服务“全局之需”。过去一年,xx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重大要求,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与京津冀、粤港澳等区域合作全面深化,实施对口支援协作项目xxxx个在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了xx新作为。
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就是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发展战略中主动作为、协同联动。xx处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区域,习近平总书记对xx工作重要讲话中,对实施这两大国家战略一直是放在一起提要求、作指示。“主动作为”,对xx来说就是要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使命感,积极挖掘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及长江经济带各区域的全方位合作;“协同联动”,对xx来说就要以更广阔视野,在区域合作中扮演关键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就是要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的对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做好援藏援疆等对口帮扶工作。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汇聚了全国最多的先进优质生产要素,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开展战略对接,要在要素流动、产业转移、科技创新等方面增强合作,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做好援藏援疆等对口帮扶工作,要进一步放大对口支援合作成效,尽xx所能,满足对口地区所需,以自身发展带动区域、助力全局。
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就是要在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安全等方面尽职尽责。xx是鱼米之乡,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必须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ZZ担当,切实守稳守牢“米袋子”“菜篮子”,以鱼米之乡丰盈大国粮仓。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以“长牙齿”的硬措施,确保耕地面积实至名归,严守农业安全生产底线,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未发。
在全局上谋势,于关键处落子,归根到底要把X中央的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转化成发展实效。我们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自身体量大、动能强的显著优势,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彰显“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x月x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从X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经济大省挑大梁必须把握好的着力点,为经济大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以自身发展带动全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过去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顺利完成,“稳”的态势巩固延续,“进”的步伐坚实有力,这与经济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是分不开的——经济十强省份累计实现GDP超过xx万亿元,全国占比升至xx%,其中经济第一大省xx更是迈上xx万亿元新台阶。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当前,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坚定扛起挑大梁的ZZ责任、树牢挑大梁的担当意识、用好挑大梁的政策机遇,坚定信心、克难奋进,才能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经济大省挑大梁,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互为牵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xx是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找准产业创新主攻方向,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经济大省挑大梁,要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经济大省的经济体量大,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xx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要大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除障碍、增动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国内国际,抓好城乡融合、区域联动,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
一视同仁对待各种所有制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经济大省挑大梁,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谋划和推动本地区本部门工作要以贯彻X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对于xx来说,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最重要的是紧扣“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同时,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做好援藏援疆等对口帮扶工作。
经济大省挑大梁,要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民富是国强的基础,国强是民富的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经济大省发展得快一些,理应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当前,xx正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促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上取得初步成效。势要起而不可落。接下来,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用力,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特别是要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
X的领导是X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经济大省挑大梁,全省上下必须坚持X的全面领导,各级X组织要增强ZZ功能和组织功能,广大X员干部要勇挑重担、开拓进取,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和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形象,持续夯实经济“稳”的基础,不断积蓄经济“进”的动能,奋力推动xx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今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xx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发展得快一些,理应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为我们探路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行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新征程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多样性、动态性、发展性等特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总书记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经济大省挑大梁,必须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切实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
xx作为xx省会、中心城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连续x年排名全省第一,xx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据统计,2024年xx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7.5万元,城镇新增就业21.9万人,新开办xx所义务教育学校(校区),创成x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改造提升示范性社区银发助餐点xx个,新增养老机构床位xxxx张,建设儿童友好社区xxx个。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日益充盈、温暖厚实。
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必须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共同富裕,短板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如何缩小发展差距、实现更均衡的发展,是新的时代命题。于xx而言,就是要全域统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我们要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办好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扎扎实实抓好就业这个最基本的民生,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富口袋”和“富脑袋”的关系。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既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等“看得见”的地方下功夫,也要在治理水平提升、移风易俗推进等“看不见”的领域下力气。我们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凝聚人、感召人、吸引人,持续放大生态人文优势,擦亮博爱之都、文学之都、人文绿都的金字招牌。
走在前、作示范,是总书记赋予的重大使命担当,意味着今后要付出更大努力、树立更高标准、注入更深内涵。让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沿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人间正道,当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行动派、实干家,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从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大家一起来共商教育大计”,到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今年“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明确“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再到代表委员围绕教育问题踊跃发声,比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就建议,“学科调整应强化顶层设计,警惕‘一窝蜂’式盲目调整”今年两会,教育备受关注、热度居高不下。
教育话题,为什么这么热?一方面,在于教育的民生属性,关系到孩子的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另一方面,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要求。
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成为联结三者的纽带和途径。X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专章论述、统筹谋划、一体部署;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教育是国之大计、X之大计,X和国家始终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并将建成教育强国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