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从三星堆文化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早期历程
1986年,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出土了造型奇异的青铜器、风格独特的金器、精美绝伦的玉器以及十分珍稀的象牙等文物,展现出三星堆文化的独特审美、高超技术与神秘仪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三星堆与蜀文化的研究热潮。三星堆文化从夏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以成都平原为核心分布区,地处中原与西南夷地区之间,还是中原青铜文明向西南传播的前沿阵地和关键纽带,体现出夏商文化、蜀文化和西南夷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早期历程提供了重要视角。
因夏而生
进入青铜时代以前,成都平原广泛分布着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出现了以宝墩古城为代表的史前城址群,为三星堆文化的诞生提供了优渥土壤。
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文化是东亚的中心文化,也是中国早期国家初步发展阶段的重要代表。夏代晚期,夏文化进入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进而沿长江上游水道西进至成都平原。三星堆文化的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等日用陶器在夏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原型。夏文化的玉璋、玉戈、绿松石铜牌、单翼铜铃等也被三星堆文化吸收,成为重要的祭祀用品。总之,夏文化的传入打破了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格局,三星堆文化在文化交融的背景中形成,夏文化因子也成为三星堆文化中长期留传、不断发展的新要素。据此有学者认为,三星堆文化的形成可能与夏代移民的南迁有关。
商代晚期,三星堆文化与中原商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这种关系集中反映在铜器上。从形态上看,三星堆圆尊的造型与中原二里岗、殷墟的圆尊接近。兽面纹尊的造型与殷墟二期的大口尊接近,而兽面纹的一些细部特征与湖南出土的同类器相似。龙虎尊与安徽阜南出土的同类器几乎一致。罍的造型与殷墟出土的同类器接近,但有些罍体形高大、高足直立的形态特征和兽面纹、凤鸟纹的纹饰特征又与湖南岳阳出土的同类器相似。可见,这些铜器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游、淮河中上游等地的商文化关系密切。从技术上看,无论是尊、罍等来自商文化的铜器,还是立人、面具、头像、神树等极具古蜀特色的铜器,它们的合金配比都以锡青铜、锡铅青铜为主,铅青铜为辅,属于中原商文化的合金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三星堆文化铜器的范铸成型技术与中原一致,铸造使用的泥范又与长江中游接近,这说明三星堆文化铜器制造业的兴起应该是中原商文化青铜铸造技术进入长江中游后向长江上游传播的结果。总之,在商文化的影响下,三星堆文化的生产力迅速提升,制造了大量造型独特的铜器、玉器、金器等古蜀重器,修建了面积约3.6平方千米的巍峨古城。此时的蜀文化已经是十分成熟的青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