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如何保证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监管。为此,在“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的背景下,我国不仅要在发挥优势的同时努力补短板,还要提高种植效率,把握农业科技的应用与种业技术变革的核心。这是加强耕地用途引导和管控的有效手段,是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重大举措。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是要着眼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基本农作物生产,集中力量把重要农产品保住守好。由于基本农作物直接关系生存安全、国家安全,需要在耕地资源利用上予以优先保障。同时,该项工作既涉及土地资源利用和农产品生产,也涉及农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好以下四对关系。
保障国家战略需求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关系。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幅员辽阔,具体到各地区,因区位条件、气候条件、种植制度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的不同,基本农作物的种植具有区域性特征。为此,在确定基本农作物目录时,需要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发挥好区域比较优势,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一方面,科学确定基本农作物目录。在确定基本农作物目录的时候,要兼顾各地的实际情况,把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与保障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基本农作物生产。同时,结合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等特定利益,明确禁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的区域样态,对山地、平原与丘陵等区域作出耕地种植引导与禁止性规定,对不同气候条件下农业生产区域的“非粮化”作出适当限制。此外,持续完善永久基本农田种植用途变更行政审批制度,允许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种植用途的合理转换,为国家合理调整粮食生产结构奠定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的建立,除了各地区各部门执法人员现场监督检查之外,还可以广泛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和时空大数据模型助力监测体系的完善。通过积极开展农用地内部地类变化及耕地种植属性监测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识别农用地地类变化和耕地种植状况变化的发现能力与判别准确率,有效提升管理科学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