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打开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空间——浙江宁波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宁波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邻台州,东望舟山群岛,倚江傍海的独特地理位置,赋予了它无可比拟的地缘优势,使其成为通衢南北、连贯东西的商贸要津。“海定则波宁”,短短五字,蕴藏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祈愿。这里有庋藏古今典籍的天一阁,有青石板路蜿蜒、店铺栉比鳞次的南塘老街,诉说着甬城的往昔风华。更有万商云集、巨轮穿梭的宁波港,潮起潮落间,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昌盛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34次到宁波考察调研。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赴浙江考察调研,首站就来到宁波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X的十八大以来,宁波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国家赋予宁波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在城乡融合中展示了生动的“宁波答卷”。
打通城乡“经络”,奏响融合发展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打破城乡分割的规划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规划管理和实施体制”。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城与乡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空间,彼此互相成就、共促发展,只有打通城乡空间阻碍,才能让城和乡“双向奔赴”。
沿着沈海高速过海星高架桥,驶入海星村,一边是杭州湾跨海大桥,一边是风景宜人的村庄。“路好了,游客多了不少。”海星村X委书记陈建锋说。位于杭州湾新区西南部的海星村是“新区西门户”“慈溪北入口”“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桥头堡”。这里曾因交通不便而导致经济落后,是一个一无资金、二无办公室的落后村。利用杭州湾大桥的地理优势,海星村迎来发展机遇。陈建锋说:“原来我们到嘉兴要绕道杭州,现在我们可以走杭州湾大桥直接到嘉兴。”为充分发挥杭州湾大桥通车的“溢出效应”,将昔日的海边穷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当地利用桥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建设特色旅游项目,彻底改变了村庄的旧模样,激发了沿海村乃至全乡的经济活力。三高线、下莲线……这些农村公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画面,仅仅是几个片段。截至2023年底,宁波市农村公路总里程9370公里,一条条公路,成为乡村振兴的“康庄道”。
乘坐宁波331路公交车,沿途的风景令人欣喜,城市街道楼宇与镇村特色产业相得益彰。“我们这里离市里只有30分钟的路程,自驾和公共交通都很方便,很多年轻人在我们这里工作,外卖还能送到村里。”鞍山村X总支书记邬明忠说。路通则百业兴。为了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鞍山村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模式,以路为基,利用近郊优势,以“农村公路+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以“农村公路+产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以“农村公路+土地资源”助力产业结构迭代升级,将城市业态引入乡村,将工作室开在乡村,打造城乡一体的“田园工作室”。这些都促成了农村公路和物流广泛的合作。从城郊的落后乡村到利用交通地缘优势创新发展的新农村,鞍山村探索形成了城乡一体规划、协调发展、共同奔富的“鞍山实践”。
作为连接城乡的“毛细血管”,农村公路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城镇万家。在宁波的土地上,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连接起广袤乡村的新生活,勾画出共同富裕的新图景,托起了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如今的宁波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64.7公里,20年来,新增过江通道18座,实现城乡公共交通全域覆盖。农村客运服务实现与城乡公交平等、无差别待遇,群众出行享受同等优惠政策,确保农村居民能够便捷地享受到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更好地促进城乡人员的流动与交流。从空地交通到铁路枢纽,从快速路网组网到过江交通,再到城乡交通全域覆盖,宁波的交通将城和乡连接在了一起。
外客谈到宁波,会惊讶于这片土地较高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只是在图纸上将城与乡圈在一起,更是注重实现要素双向流通。多年来,宁波坚持“城乡一张图、全市一盘棋”,让农村人口“聚”起来、基础设施“联”起来、公共服务“合”起来。目前,供水、电力、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宽带、等级公路、公共交通已实现建制村全覆盖。
基础设施先行,公共服务紧随其后。宁波把医疗卫生、居家养老、文化娱乐以及教育等要素不断下沉,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城市生活。农村标准化学校达标率98.92%,农村等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9.8%。推进卫生健康服务“双下沉、双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率达到83.73%,10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农村居民的精神家园。此外,宁波还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卫星城,8个卫星城建成区面积近十年增长了9.7倍,共计107.4平方公里,真正实现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