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社会治理智慧——安徽桐城弘扬传统美德化解社会矛盾的实践探索
桐城,地处安徽中部,枕大别之脉,三面环山;濒长江之滨,一面临水。“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清代文人笔下的桐城景致,恰似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晕染出桐城的灵秀韵致。由古至今,此地便以“文章华国,诗礼传家”的盛景闻名遐迩,贤达之士辈出,文风昌盛、儒林传芳,熔铸着民族精神与人文风骨。在桐城的西南角落,坐落着一条古雅幽谧的小巷。巷内青瓦覆顶、飞檐斗拱、粉墙环立,黛色晕染岁月痕迹,映现时光静好。它不过百米长、两米宽,巷道两端,石牌坊静静矗立,其中一块之上“礼让”二字清晰可见。这里,便是声名远扬的桐城六尺巷。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六尺巷。他漫步其间,重温那段张吴礼让的动人典故,并仔细察看了桐城的历史文化展陈。“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参观六尺巷时,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席话,深刻揭示了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现代社会治理的智慧,指引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六尺窄巷,何以成为人们心中最“宽”的街巷?新时代新征程,桐城市给出了答案。近年来,桐城市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推行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创新举措,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注入基层治理,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文化滋养培育和谐“新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社会治理是在一定文化基础上展开的,不是空中楼阁,不能抛开传统凭空进行。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根基的土地上,推动社会治理不断向上向善,就一定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智慧。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在历史长河的千淘万漉中,桐城的六尺巷,于时光深处散发着独特的人文光辉和善治智慧。脍炙人口的诗句“让他三尺又何妨”背后,六尺巷的故事生动展现了古人以礼相待、克己让人的处世智慧与高尚情操。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X总支书记张耘说:“它不仅是邻里间谦和礼让、和睦相处的佳话,更是彰显了中华民族宽仁重义、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秉持宽容豁达之心。”
为了让这一文化传统更加浸润人心,桐城市在公园、广场、景区等公共场所建设六尺巷文化墙600余面,开展六尺巷典故系列“微宣讲”2300余场次,营造了“人人会讲六尺巷故事、事事懂得礼让道理、处处彰显和谐精神”的浓厚氛围。“文化墙作为一种静态的文化展示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受到六尺巷传统文化的熏陶。”安徽省委X校(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王立志介绍说:“‘微宣讲’以互动性和灵活性为特点,深入社区、基层,充分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柔性塑造力。”通过六尺巷文化的深度熏陶与广泛传播,重塑了基层社会的精神风貌与交往方式,将文化的软约束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硬效能,为构建和谐有序、充满人文关怀的基层治理格局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在文化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探索中,桐城市积极推行治理积分制。构建集“分值设置、积分登记、积分应用”于一体的积分管理体系,科学设置“正负面清单”,在村(社区)设立“积分超市”,推出积分在医疗、教育、养老、金融等7类22项公共服务政策福利,引导群众以善行换积分、以积分“得实惠”、以“和”育美德。将六尺巷传统文化精神纳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文明家庭、“好婆媳”以及优秀X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巾帼建功标兵等评选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孕育“和”的美德。这一举措把居民参与热情与社区善治目标相统一,发挥六尺巷文化的导向性与凝聚性,重塑基层社会规范与道德共识,促进基层治理形成以文化为魂、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内生秩序与外生规范相融合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