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盐碱地治理成效——山东省东营市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实践探索
渤海千里潮,风吹稻浪香。金秋时节的黄河三角洲大地一派繁忙,大豆、藜麦、黑小麦、马铃薯等耐盐碱粮食作物,在昔日的盐碱地上展现出令人称奇的种植效果。
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讲话中指出,“山东东营、河北沧州是滨海盐碱地的典型区域,过去有个俗语‘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土地盐碱化非常严重。最近两年,我先后去这两个地方考察,了解到他们都结合实际探索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有效途径”。昔日盐碱地,今日新粮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对东营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工作的肯定,更是鞭策。东营市委市政府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改革创新,把论文写在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大地上。
担负起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使命
盐碱地治理利用是全球性难题。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立足国情农情,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应有之义,也能够为世界盐碱地治理利用提供中国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共有15亿亩盐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0%左右,位居世界第三,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唤醒”5亿亩“沉睡”的盐碱地,对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对端牢中国饭碗意义重大。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营考察,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提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地处黄河尾闾、渤海之滨的东营市,拥有盐碱地341万亩,占山东省盐碱地面积的38%,是规模和利用难度都比较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作为我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近年来,东营市立足国家战略和使命任务,切实扛起粮食安全ZZ责任,坚持改革创新,在积极探索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做法,实现了从不毛之地到沃野粮仓的华丽变身。
垦利,黄河从这里入海。记者采访时,在垦利街道高速以东片区,多台大型排碱专用设备正在这里进行深松作业。片区通过土地整理、招才引智、改盐技术集成攻坚等措施,从总规模434亩耕地后备资源中改造出新增耕地302亩,出地率达到69.5%。垦利区是黄河三角洲典型的“退海之地”,境内83.4万亩耕地中,盐碱耕地就有64.5万亩。垦利区委书记西牧山告诉我们,垦利区立足盐碱地大县的实际,自觉担当“示范区”责任,扎实开展盐碱耕地综合治理、种业“育繁推”、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等集成示范,近3年新增耕地2.4万亩、盐碱地良种推广25万亩、盐碱地小麦刷新国内单产纪录,去年全区粮食总产量同比增长4.9%,盐碱地已成为增产增收“后备粮仓”。
东营市自2022年9月获批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市以来,通过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工作推进体系,加大水资源和资金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力度,有效保障试点工作开展。在试点实践过程中,东营市立足滨海盐碱地特点,积极研究改地、改种、治水,努力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有效做法,为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持续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不断提升粮食“安全系数”作出积极贡献。
新观念新技术新方式破解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3年5月10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揭牌成立。中心由中国农科院等单位联合国内18家盐碱地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优势单位共建,涵盖了国内盐碱地科技创新全部领域,覆盖了所有盐碱地类型区。
“盐碱地国创中心担负的正是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探索的使命,正在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