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河北省正定县古城文化保护之路
“西抱恒岳千峰峭,南截滹沱百道湾”“地当河朔称雄镇,虎踞龙盘燕赵间”。这里是河北正定,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恒山苍苍,滹水泱泱,成就了正定自古“燕南古郡、京师屏障”形胜之地。
正定古称常山、真定,具有7000年人文史、2700多年建置史、1600多年建城史,自北魏至清末都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曾为一方ZZ、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正定人杰地灵,孕育了南越王赵佗、三国名将赵云、元代戏曲作家白朴等历史名人。悠久的历史为古城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九楼四塔八大寺”错落有致,“二十四座金牌坊”点缀其间。正定古城文物规模大、数量多、艺术价值高、历史久远,为我国县级城市所罕见,被誉为“古建艺术宝库”。
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重要指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正定秉持正确的保护理念,按照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的保护要求,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坚持合理利用,推动古城风貌恢复提升、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传承创新发展之路,千年古城焕发新活力。
妥善处理城市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白天登上正定南城门城楼极目远眺,古街古楼、古塔古寺尽收眼底,公园绿地、道路民居布局分明,景色宜人。夜晚降临,华灯初上,游人如织,到处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历史古韵与现代气息完美交融。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昔对比,正定人不禁由衷地发出感叹。20世纪80年代初,正定古城文化保护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对文物缺乏保护意识。历经风雨侵蚀和岁月变迁,很多古建筑已年久失修,伤痕累累、残破不堪。县志里记载的“九楼四塔八大寺”只剩下隆兴寺,还有4个塔,大部分古城墙被拆毁,隆兴寺内的古碑沾满泥土、周围杂草丛生……千年古城的历史遗存面临危机。
“这些可都是国宝啊!一旦消失,就永远看不到了。我们保护和修复文物,既是对祖先负责,也是对后人负责。况且,这些文物古迹修复好了,将来可以发展正定的旅游事业,给正定增加收入。”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工作过的地方,他对这片热土知之深、爱之切,对正定的文物保护倾注了大量心血。凡涉及古城文物保护的事情,他都无一遗漏地列入工作日程。当时主抓文教工作的副县长何玉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正定的古建、古物、古文化遗址,每一处、每一件、每一地都划出保护范围,立上了明显的标志”,“习书记这样做,就是要让全县干部群众人人明白,什么是文物,什么是不可侵占的古建和古文化遗址,为什么要保护文物”。
在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旅游兴县”发展战略,身体力行推动文物保护和抢救,对全县文物进行普查建档,申请专款修缮古建,多方筹资修建荣国府;确定13处县保单位,保护10处革命遗址,主持编写《正定古今》等书籍,建立起了利在长远的文物保护机制,让古城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思想深入人心。
1985年4月,正定县委县政府制定《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草案)》,明确指出要把正定建成一座幽雅古朴、风格独特、清新宜人的旅游城。正是这些高瞻远瞩的理念和决策,保护了正定的历史文化遗产,惠及了正定的未来发展,为古城文化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古城新貌,曾任正定县委书记的王玉廷感慨地说,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正定制定的发展战略,不是临时性的,而是长期性的,是看准了我们正定今后长远的发展道路。
自1982年以来,正定县把守护文化瑰宝、留住历史根脉作为重要任务,坚持不懈地把正定文物保护工作推向前进。1994年,正定县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7年,正定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成为河北省首个全国文明县城。2023年,正定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2023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