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福州三坊七巷:留住城市的根与魂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城市是记录并延续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2021年3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三坊七巷考察调研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瑰宝
福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至今有7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与“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密切相关。唐代时,王审知修建了罗城,三坊七巷的基本格局随之形成。里坊制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种制度,它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方格网状的区域,每个区域称为“坊”,坊内又有若干“巷”。三坊七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呈棋盘状。南后街作为三坊七巷的中轴线,西侧“三坊”包括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东侧“七巷”包括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三坊”和“七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里坊制格局,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之际,三坊七巷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现在三坊七巷核心区集中了保存完好、极具地方特色的明清古建筑159处,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被称为“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的古建筑以其连绵的马鞍墙、庄严典雅的灰塑、巧夺天工的装饰雕刻和高雅的园林布局,共同绘制出闽都民居独有的艺术画卷。此外,三坊七巷还保留了不少古碑、古井、古桥以及古树名木。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名人辈出、文脉昌盛,唐代以来逐渐成为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众多良吏、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大学问家黄璞、宋太宰余深、闽学先驱“海滨四先生”、陆蕴、陆藻、郑性之等先后在此营宅。特别是到了宋代,三坊七巷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