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
“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语出《韩非子·喻老》,意思是谨慎地对待容易解决的事,从而避免难以解决的事,慎重地对待细小的漏洞,从而避开大祸。
《韩非子·喻老》篇中,韩非引用千丈长堤因蝼蚁打洞而崩溃、百尺居室因烟囱裂缝迸出火星而被烧毁、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而病亡等例子,论证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的道理。他认为,“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即有形制的东西,大的一定是从小的发展起来的,经历久远的事物,多的一定是从少的发展起来的。由此,“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想要解决困难的事情,就必须在它还容易解决的时候着手,要治理大事,就必须从细节上保持谨慎。
目光长远的人,会在危难刚刚露出端倪的时候就着手纠正,以此避免更大的祸患。战国时期,医学家秦越人由于医术高明被人称为“扁鹊”,他告诉蔡桓公有点毛病需要治疗,蔡桓公却不予理睬,导致疾病由汗毛孔发展到肌肉与皮肤、再到肠胃,最后病入骨髓时,才想要治疗,然而为时已晚,最终失去生命。扁鹊说,毛病在汗毛孔,用药汤浸泡、用药物热敷就能奏效了;在肌肉与皮肤之间,使用金针、石针来针灸就能奏效了;在肠胃,服用火煎的汤剂就能奏效了;在骨髓,就无药可救了。即便是扁鹊这样的神医,也要在病症尚且轻微时就治疗,一旦疾病深入骨髓,“虽有扁鹊,俞夫之巧,犹不能生也”。总之,祸患都有发展的过程,在危难刚露出苗头且容易采取措施的阶段,就应该发现问题并及早加以处理,不能像蔡桓公那样讳疾忌医、不听劝谏,最终酿成大祸。
细节决定成败。《群书治要·刘廙政论》载:“善为屋者,知梁棁之不可以不安,故栋梁常存;知一物之不可以不备,故众榱与之共成也。善为政者,知一事之不可阙也,故无物而不备;知一是之不可失也,故众非与之共得。”善于建造房屋的人,知道要将栋梁和它上面的短柱建得稳固,知道每一个部件都很重要,不能缺东少西或粗制滥造,因而建造的房子能够长存不坏;懂得治国理政的人,知道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或缺,任何正确的意见都不可轻易遗漏,所以能够时时刻刻做好准备,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反之,自认为是小事小节、细枝末节,而常常疏于修正、防范,长久下来,就会导致整体上全盘皆失。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