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闯出易地搬迁和生态建设融合发展新路子——云南省昭通市的脱贫攻坚实践探索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新年后首次离京考察,来到了经历鲁甸“8·03”地震灾害的云南省昭通市。立足昭通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仅要高质量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更要针对昭通深度贫困的实际,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昭通对于云南而言,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存在。特殊的区位、特殊的自然禀赋和人文环境、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注定了昭通不仅是云贵川三省结合部、乌蒙山区腹地,更是一个文化底蕴相对厚重而又高寒冷凉、人口众多、自然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发展严重滞后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据时任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介绍,在打响新一轮精准脱贫攻坚战之时,昭通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全市贫困人口185.07万人)、脱贫攻坚任务最重(按日历日数计算平均每天脱贫上千人)的地级市。同时,昭通地处金沙江下游,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岸线长439.22公里。大山大水大峡谷,地质破碎、高度切割,石漠化、半石漠化比例高,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630万人,山区占96%,人均耕地不足0.9亩。大部分地方气候冷凉,云遮雾罩,光照不足。地质灾害频发,地震、滑坡、泥石流、滚石多发,可谓无灾不成年。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自然承载能力严重不足是昭通的真实写照。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孕育出昭通人民勤劳勇敢、敢拼善斗能吃苦的本色。
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是600多万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改变面貌加速发展,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天花板的制约,必须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表面上看,生态与发展、开发与保护成了横亘在昭通摆脱贫困、加速发展面前一对既现实又尖锐的矛盾。如何牢牢把握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机遇,真正把昭通融入全国大局,引导全市干部深入思考和谋划,观大势、把方向、理思路、抓重点、求突破,努力在顺应发展大局中找准引领和支撑昭通发展的“关键点”“根本点”“着力点”,确保扶在点上、抓在根上?如何在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各种关系中找到最佳结合点,探索出一条顺应发展潮流、符合具体实际、具有当地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是摆在昭通干部群众面前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
把人搬到人该待能发展的地方,走出大山就是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通水、通路、通电等成本很高,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需要实施易地搬迁。这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难度大,需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对昭通来讲,最大的实际是“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很大一部分贫困群众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地区,居住极其分散、偏远,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建设成本高,生态敏感脆弱,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唯有易地搬迁才有脱贫出路,搬出大山就是胜利。
往哪里搬?昭通的地形地貌,除昭阳、鲁甸所在的昭鲁坝子,其他9个县市均为山高坡陡的山区,甚至找不到一块超过一平方公里的平坝。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这山搬那山、山头搬山脚,既没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以安置,也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推行城镇化安置是必然之举、不二的选择。
通过全市统筹、整体谋划、同步实施,昭通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划,全面统筹空间、人口、产业三大结构,重新定位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全市累计实施35.47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仅在2019年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就建成23个集中安置区,其中万人以上规模的达9个,在全国单点搬迁规模位列前5的安置区中占了3个。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昭通中心城区周边的靖安、卯家湾两个跨县区安置区,分别承接安置9115户4.01万人和9100户3.9万人。
易地搬迁绝对不是简单的“挪穷窝”,更要“断穷根”,昭通综合考虑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就业吸纳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探索提出“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安置模式,实现搬迁群众由农村生活到城镇生活、由农民到市民再到产业工人的跨越。2018年以后,全市所有新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部采取城镇化安置,其中,中心城区和县城安置占比高达92%,助推全市城镇化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2020年春节前夕,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全市近20万搬迁大军,天寒地冻、四面八方、远距离全部安全有序搬迁入住,从建设到搬迁的全过程,实现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