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走进交河故城—见证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
在新疆吐鲁番市城区以西约10公里处的雅尔乃孜沟中,有一块长约1750米、最宽处约300米、总面积约37.6万平方米、高约30米的台地。台地之上就地以生土为建筑材料,刀劈斧凿般雕刻出一座呈西北—东南走向,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形如一片柳叶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古代建筑城市。因台地北部有河流一分为二绕城而过又重新交汇,故该城市被命名为“交河”。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位于吐鲁番盆地的重要城镇,以独特的建筑和布局、重要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程。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有重要史学价值。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独特的城市建筑和空间布局
根据出土的文物推测,交河故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在西汉前期发展为西域古国车师前国的国都。《汉书·西域传》曾对此有过生动的描绘:“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依山带水的地貌使台地四周树木林立、水草茂盛,与台地上的黄色生土建筑交相辉映,依稀可窥见这座城市往昔的繁荣兴盛。
吐鲁番盆地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常年干旱少雨,大风和风沙较多的气候条件以及力学强度高的土壤条件决定了半地穴式和墙壁厚实的建筑更适宜居住。因此,交河故城整体依托约30米高的台地原生土壤向下挖掘,挖空的空间雕刻打磨为房屋、街道、庭院等,留下的空间则自然形成房屋和巷道的墙壁,这种建筑方式被称为“减地留墙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非常罕见。地下建筑是交河故城的主体,与陕甘等地开凿窑洞的方法类似,深挖土壤空间并保留厚实的墙壁抵御较大的温差,营造冬暖夏凉的效果。为抵御常年大风和风沙,房屋大都不向北开窗,窗户面积也很小,采光和通风主要依靠屋顶的天窗,有的房屋还设计了透气孔与水井井壁相连,以达到防暑降温的目的。城中密集分布的水井也是特色之一,因常年干旱少雨,四周又是直立崖壁,无法直接到附近河流取水,便挖凿地下水井来获取水源。地面上并非空无一物,寺院、塔林、哨岗、城墙等由地下挖出来的土壤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