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博物馆如何讲好中国文物故事
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特殊资源和阵地,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博物馆的首要责任。博物馆要增强使命感,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发挥文物资源独特优势,以强化“以史育人”的教育功能,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博物馆的时代使命与担当。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要让文物说话,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运用我国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这应该成为新时代博物馆的时代使命和举办陈列展览的基本遵循。
博物馆热背后的忧虑。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的重视和推动,公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持续高涨,参观人数成倍增长,有的甚至增长10倍之多,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得到空前提高,参观人数爆发式增长,预约难、一票难求成为一些博物馆的常态。
然而,在表面热闹、光鲜数字的背后,大部分博物馆展览学术味重,通俗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观赏性和体验性不强,观众往往看不懂、看不下去、留不下深刻印象,“以史育人”的教育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多数博物馆的展览主要是各类文物的考古学和文物学展示,注重文物外貌,即造型、尺寸、装饰和色彩,或讲述文物的年代、区系、分期和分类,或聚焦某件文物鉴宝式、猎奇式的展示。这种以考古学和文物学视角的阐释方式,因为没有深入浅出地解读文物的社会文化背景,没有做到透物见人、见事、见生活、见智慧和见精神,难免让普通观众有看不懂、枯燥乏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