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技创新的新支点
周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发明了高性能低温烧结陶瓷电磁介质材料,解决了无源电子元器件片式化和集成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我国片式电感器和无源集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了超材料与自然材料融合的思想,基于该理念设计出了一系列具有奇异物理特性和应用功能的新型材料。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奖励,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当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一系列旨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国家战略举措相继出台,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了交叉科学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交叉学科”列为第14个学科门类等。2021年,国内首个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学术团体——北京交叉科学学会正式成立。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推动学科交叉的意义何在?换句话说,学科的交叉融合这样一个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行为在驱动创新、引领国家发展方面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交叉科学有望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提供源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成为未来若干年世界各国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机遇与挑战。然而,关于这一轮科技革命的源头却缺乏共识。人类历史上经历过的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均以重大科学突破主要是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为科学源头——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基础是牛顿力学,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基础是电磁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是量子力学。因此,研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路向,无法绕开其发生的科学基础。目前流行的观点认为,新一轮技术变革以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万物互联等为主要特征,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从科学基础上看,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依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即信息技术革命的延展和成果应用。近一百年物理学领域未能出现可与牛顿力学、电磁理论及量子力学比肩的重大科学突破,其他领域的重大突破也寥若星辰,单一学科的新突破似乎难以支撑像前三次科技革命那样重大的科技变革。相比之下,各大科学领域、各个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则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例如,在物质科学、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三大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基础上产生了人工智能、基因组学、脑机融合、人机融合等前沿科技,有可能成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口,进一步引发的新科技有望深刻改变人类文明进程乃至人类本身。从这一意义上讲,抓住了学科交叉融合,就有望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