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文经济绘就现代版“姑苏繁华图”——江苏省苏州市人文与经济的共融发展之路
梅雨时节的苏州,芳草凝绿,繁花似锦。“耕织纷纭,商贾云屯,市廛鳞列,为东南一都会”,清代画师徐扬在《姑苏繁华图》(又称《盛世滋生图》)题跋中如是写道。画卷之上,水运漕行、街巷纵横、坊肆林立,见证了苏州这座古城的一世繁华。而今的苏州,繁华更胜往昔。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布置下一个重要命题:“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传统与现代交融互动、人文与经济相得益彰。苏州这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始终在“变”与“不变”中赓续文脉、守正创新。新时代以来,苏州用精益求精的“双面绣”描绘古今同框的现代版“姑苏繁华图”:一面历史源远流长,人文鼎盛;一面产业高地构筑,经济繁荣。
以文润城,千年传承的人文底蕴
起而明之,足以经济;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苏州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用双面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人文浸润经济、经济融入人文,人文与经济在苏州这片沃土上实现了交融共生。
自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阖闾大城,吴地文化在朝代的更迭中不断演化。浸润在文化里的苏州,成长出一批批引领风骚的文人墨客、巧夺天工的能人巧匠,也造就了苏州崇文重教、精工重商的文化基因。
苏州自古就有“状元之乡”的美名,自唐至清,苏州状元数量之多居各州之最,明末清初文学家汪琬把“梨园”和“状元”称为苏州的土特产。而今,苏州籍两院院士数量依旧全国领先,成为“院士之城”。从“状元之乡”到“院士之城”,苏州千百年来崇文重教传统的传承,加之注重工业与技术的时代化,不断吸纳最新的生产力、工业行业、科技成果,彰显出人文与经济的巧妙融合。
苏州有重实业、善交易的传统。南宋碑刻《平江图》上,醋坊、石匠巷、绣线坊等地名反映了当时手工业者的聚居和古城业态的分布,这幅手刻地图里所展示的不是一般的城市,而是一座已经萌芽了资本主义的商业都市。明朝时,苏州地区工商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从“苏湖熟天下足”到“衣被天下”的转型,成为中国工业化、现代化最早的区域之一。一大批民族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至今影响当代企业家的实干创新。
自觉的共同体意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基础。作为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典范的“苏南模式”,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一个又一个“奇迹”。共担风险、共同发展、共享成果,成为苏州传统人文价值的延续和体现,历久弥新。
苏州独特的人文底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社会共同遵从的道德规范。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再到名门望族潘家舍命守护大盂鼎、大克鼎的共同意志……都体现着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团火到满天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情怀担当,其人可见,其言可闻,其德可彰,成为苏州崇德向善、均贫共富的文化根脉和思想根基,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根深才能叶茂。深厚的人文底蕴培育出优渥的土壤,独特的人文历史积淀延绵不绝,代代相传。
文脉绵延,浸润古今。漫步在平江路,一边是保持原貌的古建老宅,另一边则是融入了现代咖啡馆和创意工作室,古老与新潮在这里和谐共存。
“一河一巷尽入画,一街一坊皆盛景。”平江路所在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历经沧桑,至今仍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如今,平江路上各类非遗工作室、文创商店林立,古建老宅重获新生,传统与现代呼应,在古今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平江街道办事处X工委书记袁硕旻说,“我们希望通过文化资源的整合、串联、嫁接,唤醒整条平江路的活力”。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苏州时殷殷嘱托。2023年12月,位于南石子街的潘祖荫故居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故居历时10年打造成集精品酒店、探花书坊、遗产解说中心、劳模工作室于一体的综合体,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商业价值交织。2024年1月,苏州博物馆官方文创店亮相平江路28号,朴实的外立面彰显着历史痕迹,自主研发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