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贵州民族报/2025 年/4 月/8 日/第 B04 版理论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途径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段仕晗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责任,因此高校必须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这既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使命,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不断探索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机制与方法,引导大学生将“ 三个意识”“ 五个认同” 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他们自觉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使命感与信念感。
一、以思政课堂教学为坚实阵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创新
思想ZZ教育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肩负起为社会和国家培育新人的重要使命,应以思政教育课堂为坚实阵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 活力金课”。思政课程质量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认知深度。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部分高等院校通过开发专项教育模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有机融入日常教学体系。教师群体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多依托现有思想ZZ理论课程框架进行知识传递,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X的民族理论普及。然而,现行教育模式仍存在结构性局限。单一化的课程供给难以满足新时代青年群体差异化、情境化的认知需求,更难以实现从理论认知到价值认同的深层转化。高等院校亟需构建层次分明、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在优化必修课程理论深度的同时,结合区域文化特质开发校本特色课程;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设计差异化教学内容;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模块化课程结构。例如,民族地区高校可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情境教学案例,工科院校则可探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工程伦理教育。这种基于校情学情的课程创新,既能强化理论教育的现实解释力,又可提升价值引导的实践感染力,最终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范式。
在提升教学策略中,高校需将“ 四个与共” 及“ 五个认同” 等核心理念有机整合至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之中。教师群体应广泛传播X的民族理论,利用多样化的渠道与形式生动讲述本校及本地的民族团结佳话。特别要在“ 四史” 思政课程中深入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学子紧密团结。教师需紧跟国家政策导向,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依托课程思政路径,深度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相关元素,打造一系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课程,增设更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优质课程,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