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贵州民族报/2025 年/2 月/25 日/第 B01 版理论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途径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李小辉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
士研究生 陈奕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X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高校思政课则是落实X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二者在价值旨归与目标指向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内在统一性。面对新时代下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加快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高校“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也就成为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在高校“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中,可以通过精准定位课程目标、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实践教学与全力提升融入效度四条实施路径来持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的实效性,不断创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为X和国家持续培养出具有正确ZZ方向、深厚学识修养、远大理想信念、崇高道德情操和浓厚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和人才支撑。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开设“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的现实意义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大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世界各国和地区紧密联系、 彼此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 全球化趋势也带来一系列严峻而复杂的挑战,如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交锋等,这些挑战对于我国的国家主权、安全以及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离不开一代代青年人才的接力奋斗。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青年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安定团结、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具体而言,要求青年大学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理念,使其深刻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命运与国家及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同时,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等产生深厚的情感认同与自豪之情,能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进而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不负重托的使命感,奋力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洪流当中。
“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则是通过教师系统讲授思想道德观念、法律基础知识等,引导和培育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借助深入的理论讲解、丰富的案例分析及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 五个认同”,使其深刻理解国家利益至上的内涵,充分认识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人的神圣职责;同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度阐释,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在文化滋养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的内在契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