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 微信: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山西科技报/2025 年/3 月/3 日/第 B06 版学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研究
——以部编版中学语文《驿路梨花》教学探讨为案例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逍 苏州景山实验初级中学校 刘树鑫
新时代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铸牢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在中学教育中,语文课堂因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本文以中学语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心,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驿路梨花》的教学探讨为案例,结合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的要求,并参照《新课程标准(2022) 》中的相关内容,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在中学语文的课堂中,对中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通过对该文的教学分析,提出了多种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塑造。
一、中学语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进入新时代,我们X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国家统一之基石、民族团结之根本、精神力量之灵魂。要铸牢这一意识,关键在于引导各族人民深刻树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同体观念。这一观念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要着重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怀、身份认同及责任感。我国自古以来便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堪称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故而强化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中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途径。
(二) 《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新课程标准(2022) 》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结合课程内容,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2022) 》中,对于语文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其中,对于“文化自信”的强调, 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文化自信体现为民族、国家及政X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切认同与积极弘扬,同时,这也是对文化生命力的无比坚信与执着坚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外来文化,既有包容开放的心态,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坚守。
二、以《驿路梨花》教学探讨为案例
(一) 《驿路梨花》的课标内容与教学要求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创作的一部充满爱与美的小说,写于 1977 年并于 1978 年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小说通过描绘发生在哀牢山中一所小茅屋的故事,歌颂了以梨花为象征的新一代青年所展现的高尚行为。作品中所展现的优秀品质,体现了雷锋精神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承与发扬,这正是民族共同体构建的完美体现。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学生应理解和分析主要内容,深刻体会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品读文学佳作,学生能体验情感的波澜,初步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从中汲取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积极感悟。因此在教学《驿路梨花》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筛选主要信息,
第 1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