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dawenge20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教师报/2024 年/11 月/6 日/第 014 版教育研究
大学教师如何坚守学术寂寞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张意忠
大学作为学术组织,长期以来被视为“ 象牙塔”,悠闲而超然于社会,呈现寂寞的学术品格,彰显着学术自由。但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由社会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站,摆脱了过去“ 纯科学” 研究特质——超越“ 象牙塔” 是当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此外,在市场逻辑渗透下,忙碌、喧闹成为社会常态,人们置身于浮躁之中,即使最需要清静的大学也不例外,许多教师对学术的坚守精神受到侵蚀,这些现象往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当代社会如何坚守学术寂寞的理念和精神,对于唤醒学术界的寂寞共识、营造良好氛围、消解学术浮躁、提升学术水平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学术发展的当务之急。
何为学术寂寞
大学教师的学术寂寞是指他们在探究高深学问时坚守本心、超然万物、执着追求,不为外界所侵扰,呈现一种宁静、闲暇与恬淡的状态。这种状态不是孤独、冷漠、与世隔绝,而是学术与寂寞结合呈现的应有品格,也是大学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对于学术寂寞的理解,我们既不能固守柏林大学的寂寞观而沉浸于“ 象牙塔” 之中,也不能在走出“ 象牙塔” 时拆掉“ 精神的围墙”
和“ 学术自由的防火墙”。在当代社会,学术寂寞不是要求教师故步自封、脱离社会、不问世事,更不是让教师回避社会责任、淡化家国情怀,而是强调教师的纯粹与自由,强调教师应该摆脱功利诱惑,从而达到内心清净、坚守学术、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的状态,这种状态是思想自由、内心充实、心灵敞亮、清高睿智的彰显,是学术应有的精神追求,是破解喧哗、远离浮躁的一剂良方。
学术寂寞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 寂寞” 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当时主要用“ 闲暇” 一词,一些学者提出做学问需要悠闲,不受时间限制,并撰文阐述其价值和意义。理性的学问是高尚的活动,不求事功、摆脱名利,在悠闲中潜心问道。公元 5 世纪,欧洲出现了修道院学校,修士放弃舒适生活并远离尘世开展隐修活动。公元 12 世纪,欧洲大学的诞生取代了修道院学校,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