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5 年/5 月/1 日/第 009 版国是· 法治社会
以制度刚性守护劳动者权利边界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原主任吕国泉
本报记者 高志民
在数字经济重塑劳动关系的当下,劳动者权利保护面临新挑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原主任吕国泉长期深耕劳动关系研究,在 2024 年提交“ 离线休息权入法” 提案后,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再次聚焦工时制度改革、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等议题。近日,人民政协报记者专访吕国泉委员,围绕劳动者权利保护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对话。
破局“ 隐形加班”: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
记者:您在 2024 年提交的“ 离线休息权入法” 提案引发广泛关注,能讲讲这背后的故事吗?目前进展如何?
吕国泉:离线休息权指劳动者在法定或约定工作时间之外,拒绝通过数字工具进行工作联络或处理工作事宜的权利。2024 年全国两会前,我与工人日报记者交流,对“ 离线休息权” 这一话题产生共鸣,在调研基础上提交了《关于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的提案》 ,认为这是数字时代劳动形态变化中维护劳动者休息权、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建议在劳动法立法层面引入离线休息权,对线上加班和工时补偿作出明确界定,加大监管力度,引导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劳动者身心健康。
提案内容经报道后,很快上了热搜,反响之热烈始料未及。几十家媒体争相采访报道,一些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单位领导和同事、多年不见同学、老家打工亲戚、素不相识网友纷纷发来
微信短信或通过留言等方式表达关注和支持,手机几乎被打爆,一些朋友戏称为“ 被网红”。连
全国政协将此提案立案也成了网友关注的热点,3 天内达到了上千万人次阅读量。有好几个记者
告诉我,很少见到一个话题引发反应如此广泛集中,而且几乎是一边倒点赞且无差评。这对于有
6 年政协委员经历的我来说,确实是大出所料。
大家之所以关注这一话题,正如媒体报道的,劳动者“ 离线休息权” 提案首次进入“ 两会时间”,击中了许多劳动者的痛点、社会的热点和网络时代的难点。网络时代数字信息技术提供了灵活的工作方式,但也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 边界”,让隐形加班日益常态化,“ 时刻在线” 让劳动者为“ 群” 所困,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职场人苦离线休息权没有保障久矣,几成“ 社会公害” 和隐秘角落。我本身工作岗位决定了作为离线休息权“ 受害人”,往往又是他人离线休息权“ 加害人”,这种双重身份使我有着更深的体验,有资格也有义务反映出来。有的网友评为“ 良心” 提案,认为接地气,有共鸣。虽属溢美之词,但也说明了对这一问题关切程度之深。
实际上,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一直高度关注。2023 年 5 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结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中, 认定劳动者长期在工作时间、 工作场所以外通过微信等工作属于加班。这一案例已入选全国法院参考案例库。 2024 年 1 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将下班后利用微信付出实质性劳动认定为加班。2024 年 3 月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把“ 付出实质性劳动” 和“ 明显占用时间” 作为线上“ 隐形加班” 认定标准。我的提案承办方给予了积极回应。工人日报开设了“ 8 小时之外,我能离线吗?” 专栏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