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江苏法治报/2025 年/5 月/19 日/第 001 版
让诉讼“ 无碍” 更有爱
润州法院走出司法助残特色路
本报通讯员 王蒙 王倩 本报记者 翟敏
5 月 16 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表彰了 200 名“ 全国自强模范”、200 个“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和 60 名“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镇江市润州区法院榜上有名,荣获“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称号。
建成全省首家残疾人专用无障碍法庭,设置“ 残疾人诉服” 专窗,在区残联设立巡回法庭;组建青年法官助残服务团、助残联络员等五支专业团队,建立诉讼绿色通道,推行“ 预约立案+上门服务”;加大对工伤、交通事故等与残疾人密切相关法律的普法力度⋯ ⋯ 多年来,镇江市润州区法院始终坚持将依法主动扶残助残工作摆在司法为民、司法关怀的关键位置,紧盯残疾人诉讼需求、持续创新工作方法,为残疾人提供高质量的司法服务,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在司法助残领域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 无碍” 诉服获得“ 无声” 肯定
在一个平常的工作日,润州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立案柜台来了一位特殊的当事人。这位当事人
没有带诉状,当工作人员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时,也一直没有开口说话,只是比划着手势。
工作人员迅速捕捉到他的特殊需求,拿起手机输入文字:“ 请问有什么需要帮您的吗?” 屏幕上的对话由此展开。
在无声的交流中,工作人员了解到,前来申请立案的原告张某和被告李某都是聋哑人,两人
之间因借贷引发纠纷,多次追索不成后,张某只好来到法院寻求帮助。
为方便张某参与后续诉讼,工作人员先是通过“ 面对面” 发放立案须知宣传材料、微信“ 点对点” 发送诉讼材料清单及注意事项等方式,一次性向张某告知需要准备的材料和证据,避免其来回奔波,随后又请公益律师就诉状书写为其作进一步的指导。
暖心的诉讼服务为原本不知所措的张某缓解了不少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也让张某切实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