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呼和浩特日报(汉)/2025 年/1 月/22 日/第 006 版文件
关于呼和浩特市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5 年 1 月 5 日在呼和浩特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呼和浩特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呼和浩特市 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 十四五” 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 稳中求进” 工作总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重点围绕“ 五大任务”“ 六个工程”,认真落实打造“ 首善之地” 要求,较好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主要指标增速总体高于全国、全区,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7%以上,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5%
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 14%以上,主要指标增速在省会城市中继续保持第一方阵,首府发展能级持续提升。
从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 政策落地工程” 见行见效
重大政策有力落实。围绕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实施落实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清单,推动政策落实落地,进一步释放政策“ 红利”。96项重点任务完成 54 项,9 个旗县区全部纳入国家“ 三北” 工程六期规划,清水河县谷子产业获批“ 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林县盛乐镇入选“ 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创建名单,其余均按序时推进;33 个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大唐药业健康产业园、中行金融科技中心一期等 16 个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完整社区试点项目、建行数据中心一期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 强首府” 工程提档升级。围绕打造“ 首善之地”,积极争取自治区出台《2024 年支持呼和浩特市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 。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重点,印发实施六大产业耦合方案、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拉动投资增长、释放消费潜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前瞻布局 118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项目,总投资约 1100 亿元;打造区域绿色金融中心,和林格尔金融数据产业园规模不断壮大,绿色电力交易平台、乳业交易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投入运营。
“ 十五五” 规划编制工作有序开展。紧跟国家、自治区政策方向和要求,先后组织召开“ 十五五” 规划培训班、重大工程项目专题谋划会、规划初步思路编制座谈会等,充分调研全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科学统筹谋划“ 三个重大”,围绕支持呼和浩特市打造世界级乳业发展核心区、建设“ 世界乳都”、建设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林格尔新区科技
第 1 页 共 11 页

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提出重大任务 60 余项,围绕建设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内蒙古枢纽节点等谋划重大项目 700 多个,总投资近万亿元,全市“ 十五五” 规划基本思路基本形成。
(二)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农牧业基础不断夯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509.8 万亩,产量达 38.98 亿斤,实现“ 二十一连丰”;肉类产量 14.9 万吨,实现“ 二十连稳”;奶牛存栏 39 万头,奶产量 220 万吨;饲草种植面积突破 160 万亩,优质牧草自给率超 80%。新建高标准农田 14.5 万亩,新增露地蔬菜 3.6 万亩,蔬菜产量预计突破 50 万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新增设施农业 1 万亩,建成 5 个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打造 10 个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2 个,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92.9%;建成奶牛扩繁场 15 个,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 100%;奶业、马铃薯、谷子获批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林县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土左旗、武川县获批自治区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
产业集群提质增效。“ 六大产业集群” 完成产值 2280 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 90%以上,拉动规上工业增长 7.5 个百分点;实施重点项目 416 个,完成投资 733.8 亿元。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乳业、草种业等七条产业链 115 个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伊利奶酪二期、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提升产业数字化示范、蒙牛常温梦幻盖(TTAD)产线升级、中粮反刍饲料、正时农业饲草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高端乳清粉智能化工厂、伊利优然牧业总部、蒙牛 5G 数字化奶粉工厂、武川县高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土左旗优质饲草良种繁育基地开工建设;建成 2 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国际乳业品牌中心挂牌成立,向全球、全国充分展现我市乳业和草业发展成就的敕勒川国际草业大会、敕勒川国际乳业创新大会成功举办。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全市算力规模达到 4.4 万 P,其中智能算力 4.2 万 P,位居全国前列。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华为云和林格尔数据中心、百度数据标注、内蒙古大数据交易中心、“ P4” 级数据应用实验室等项目建成投用;农行、建行、交行等一批数据中心主体完工;获批自治区首批数字产业园,荣获中国“ 算力产业” 集群先锋、“ 绿色算力” 发展先锋两项荣誉,成功举办 2024 中国绿色算力大会,被授予“ 中国云谷” 称号。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双杰一期、万帮交通智能装备制造基地、赛盛碳化硅一期、鑫华半导体级多晶硅、中锂三期、圣钒四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天皓 60 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二期开工建设,打造我国北方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基地。清洁能源产业集群。预计全市电力总装机达到 2135.8 万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模达到 820.5 万千瓦,同比分别增长22%和 79.7%。六类市场化新能源、调峰火电、电网三年行动计划协同推进,蒙西托克托打捆外送 200 万千瓦新能源、武川 10 千瓦电网侧储能电站、呼热电新能源消纳等项目建成投用。设立全区首家绿电绿证交易服务机构,交易量达 633 万张;成立“ 1+2+N” 新能源产业链生态联盟,合作金额 44.9 亿元。2024 年首次跻身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 50 强,位居 39 位,投资热度居全国第 5 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国际动物疫苗创新大会成功举办;科拓动植物微生态制剂生产基地、溢多利生物酶制剂、金河佑本动物疫苗、长寿药业等项目建成投产;全球首个动物mRNA 疫苗生产车间—金宇生物 mRNA 疫苗及核酸药物智能化制造项目中试生产;常盛制药灯塔工厂、双奇药业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主体完工。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清水河开发区获评自治区级化工园区;久泰乙二醇甲醇、中石油呼石化 5 万吨丙烷脱氢、蒙联公司 30 万吨液化气扩能、旭阳 30 万吨碳基新材料等项目建成投产。此外,以低空经济、航空航天为代表的未来空间产业加速发展,积极布局建设北斗产业园、航天经济开发区等未来产业先导区,北斗高分应用产业园、低空装备智造区建成;深蓝航天探索等商业航天项目签约落地,获批全国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全区首个低空经济装备制造产业园挂牌成立,获批 28 平方公里低空试飞空域,低空经济企业资源在全国城市中排 35 位。
现代服务业乘势而上。聚焦金融服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领域,逐步构建优质高效、
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金融服务提档升级,金融业增加值 249 亿元,存贷款
第 2 页 共 11 页

双双突破“ 万亿”,连续两年获评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设立运营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超过 22 亿元。商贸物流体系日益完善,首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成运营,圆通、铁通海关监管区青资冷链等项目建成投用,重庆明品福国际冷链物流中心、武川 10 万吨冷链物流园等项目加快建设。电子商务提质增效,网络销售额 460 亿元,同比增长 15%,总量居全区首位。数字贸易港、辛选集团辛选网络科技等项目落地实施,草原红太阳、康新食品获自治区优势产业特色产品电商化改造项目扶持,跨境电商综试区公共服务平台投入使用,贸易额居全区第一。
(三)着力促消费扩投资,积极融入“ 双循环” 格局
项目建设提速推进。持续推进重大项目“ 双一千”,通过开展集中审批、强化要素支撑、实施精细调度、完善制度保障,紧盯审批、开工、建设等关键环节,带动全市形成项目优先、项目为王的浓厚氛围。目前,全市 1175 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完成投资 1450 亿元。招商引资取得实效,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 704 个,协议投资额 4085 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 387 个,引进国内到位资金 690.5 亿元,总量较去年同期增加 82 亿元,同比增加 13.5%,获评“ 2024 年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消费潜能有效激发。持续实施“ 扩内需” 战略,举办惠民消费季、网上购物节等系列促消费活动 500 余场次,发放惠民消费券 5 批,合计带动消费 75.3 亿元;举办各类会展活动近 50 场,参展企业 2.6 万余家,累计交易额 65.1 亿元;开展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活动,交易量分别占全区总量的 27.2%、23.3%,均居全区首位。构建多元化消费场景,落地品牌首店、旗舰店 32 家,提升“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10 个,新增品牌连锁便利企业及零售新业态门店 230 家,建成惠民菜店
60 家,中山西路商业区获评自治区“ 特色商业集聚区”。推动文旅业态融合,成功举办 8 场大型演唱会、900 余项特色活动,打造马鬃山滑雪场、塞上老街、转角巷等消费集聚区,全年接待国内游客超过 5500 万人次。
开放合作不断深化。积极配合自贸区申建工作,完成自贸试验区呼和浩特核心区选址勘界。持续推进空港、陆港建设,开通航线 211 条、通航城市 93 个,旅客吞吐量超 1300 万人次,白塔航空口岸进境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投入使用,通航“ 呼和浩特—莫斯科” 国际货运航线,开通蒙古乌兰巴托、韩国首尔等国际客运航线;打造“ 区港联动” 服务平台,首发 TIR 国际卡车班列、全区 JSQ 商品汽车班列,发运中欧(中亚)班列 120 列,同比增长 140%,其中首发 104 列、居全区首位。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 200 亿元,与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铺开与西部地区陆路口岸协同合作;获得“ 国际友好城市杰出贡献奖”。
(四)改革创新持续发力,高质量发展动力显著激发
深化改革释放活力。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累计清退各级子企业 36 户,组建内蒙古大数据集团,实现商业竞争类企业“ 零突破”;市属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超 70 亿元,连续 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净资产首次突破 800 亿元。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开发区“ 管委会+公司” 模式,建立“ 授权园区事项基础清单”,307 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 园区事园区办”。开展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首推“ 道路挖掘一件事”、施工许可“ 分阶段发放”“ 承诺制审批” 等改革措施,23 项改革成效被国家、自治区宣传推广。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科技突围工程深入推进,启动建设全国最大光栅精度校准大科学装置,乳业、生物育种点位承担国家科技项目,乳酸菌产业化、农田地力培育 2 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18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852 家、科技领军企业 12 家,均居全区首位。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取得 10 项国际领先水平创新成果并全部转化,动物疫苗创新中心挂牌“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内蒙古分中心”;工业软件产业创新中心、交能融合技术中心、智能制造研究院、新华三中央实验室、华为内蒙古区域总部等一批市场化研发机构实体化运行;启动运营全国首家草产业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获批设立全区首个知识产权法庭、国家级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地方分中心。
第 3 页 共 11 页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以深入实施诚信建设工程为契机,推进优化营商环境 4.0 提升行动,企业开办实现全流程网办,荣获中国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最佳城市、入选“ 2024 诚信建设影响力”城市。政务诚信方面,办结失信案件 235 件,清理化解拖欠账款 38.9 亿元,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由 1296 项精简至 405 项,进入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城市行列。司法公信方面,创建线上“ 呼和浩特司法通”,服务群众 6.5 万人次,54 个乡镇(街道)政府综合执法部门完成赋权事项认领和公布。商务诚信方面,“ 助保贷” 为 58 户中小微企业融资 5.2 亿元,“ 银税互动” 为民营企业发放贷款 32 亿元,“ 信易贷” 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 4 亿元。
(五)统筹推动城乡发展,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品质整体提升。 《呼和浩特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取得国务院批复,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定位更加清晰。盛乐国际机场基本完工,老牛湾通用机场正式通航,S43 机场高速具备通车条件,S29 呼凉高速主体完工。加快城市更新改造,229 个老旧小区、502 个缺水小区、555 户农村危房、215个口袋公园、1017 处绿化节点改造维护工程全部完成,新增电动汽车充电枪 10115 个,筹集保租房、公租房 5003 套。大力实施“ 温暖工程”,热源、热网、热站、热用户等 62 个“ 全流程” 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次管网 209 公里,80 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改造完工,4.9 万户燃煤散烧治理完成,1333 个居民小区末端循环系统改造完成,新增供热能力 3800 万平方米,城市供热“ Ο ” 型环网全面成型。
乡村振兴纵深推进。持续推进首府“ 和美乡村” 建设,新城区获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认定国家级“ 一村一品” 示范村 6 个、自治区美丽乡村 4 个。投入衔接资金 7.4 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 254 个。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公路养护工程 112 个;清理非正规垃圾点 1.3 万个;累计改建农村厕所 18.3 万座,普及率达 85%以上。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完成 100 个“ 三变” 改革试点村,总结赛罕区新增耕地规范管理利用经验,形成“ 四个带动” 模式;提前 1 年完成 319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