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XX镇XX村文明殡葬工作村民座谈会上的讲话(精品)
各位乡亲们、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齐聚在村X群服务中心,召开这次文明殡葬工作村民座谈会,主题鲜明,意义深远。刚才,我认真聆听了各位老X员、村民代表、红白理事会成员以及退役军人同志们的发言,大家结合身边事、讲了心里话,谈了传统殡葬陋习的危害,也为我们村如何推动文明殡葬新风尚积极建言献策,讨论的气氛很热烈,提出的意见很中肯,我深受启发,也倍感欣慰。这充分说明,破除殡葬陋愈、倡导文明新风,已经成为我们XX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共识和共同期盼。借此机会,我代表镇X委政府,并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就如何深化我们村的殡葬改革工作,讲几点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正视积弊沉疴,凝聚殡葬改革的深刻共识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慎终追远,是传统美德。办理丧事,寄托的是对逝者的哀思,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然而,长期以来,一些陈规陋习披着“传统”的外衣,在我们身边蔓延,不仅背离了孝道和祭奠的初衷,更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刚才大家在讨论中提到的问题,可谓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第一,大操大办之风,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刚才有老X员同志提到,过去办一场丧事,动辄摆上几十桌酒席,花费数万元,甚至更多。这种“身后风光”的背后,是许多家庭“人前显贵、人后受罪”的无奈。有的人为了撑场面,不惜东拼西凑,背上沉重的“人情债”;有的人“死要面子活受罪”,丧事办完了,家庭却陷入了困境,甚至出现“因丧致贫、因丧返贫”的现象。这种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的风气,不仅让孝道变了味,更与我们国家倡导的勤俭节约、共同富裕的时代精神背道而驰。这笔钱,如果用在逝者生前的赡养上,让他们吃好穿暖,享受天伦之乐,岂不是更有意义?如果用在子女的教育上,用在家庭事业的发展上,岂不是更能告慰逝者在天之灵?
第二,封建迷信之风,侵蚀了社会的“文明肌理”。在一些丧事活动中,吹吹打打、高音扰民,搞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封建迷信活动,不仅污染了社会风气,也严重影响了左邻右舍的正常生产生活。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一些丧事活动异化为比拼财力、炫耀人脉的舞台,人情攀比、礼金往来,让原本纯粹的邻里关系、亲友之情变得复杂。这种风气不刹住,我们村的文明和谐就无从谈起,我们追求的淳朴民风就会被一点点侵蚀。
第三,乱埋乱葬之风,透支了未来的“生存空间”。我们XX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刚才有村民代表反映,个别村民占用耕地、林地建坟,甚至建“活人墓”“豪华墓”,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国家《殡葬管理条例》和《土地管理法》,更是对我们子孙后代不负责任。我国有18亿亩的耕地红线,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我们村的每一寸耕地都弥足珍贵。占用良田建坟,就是毁坏我们的饭碗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都这么做,百年之后,留给子孙后代的,将是满目疮痍的土地和日益减少的生存空间。这与我们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完全相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