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交通报/2025 年/6 月/11 日/第 006 版世界一流港口建设主题宣传活动特别报道
志在万里

风劲帆满
——天津港集团高质量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殷子炫 通讯员 马超洋
在天津滨海新区,远眺之下,辽阔的渤海湾前一台台岸桥高耸入云,一个个泊位星罗棋布,一艘艘来自世界各地的船舶吞吐装卸昼夜不息,这里就是天津港。
近年来,天津港集团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津港殷切嘱托,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努力打造我国北方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年集装箱吞吐量、 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港口前十。
陆续建成全球首个 “ 智慧零碳” 码头、 全国首个港口自动驾驶示范区,形成了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 全球首创” ;全球首批港口风机拔地而起,年发绿电能力达 3.4 亿千瓦时;立足天津、服务京津冀、辐射“ 三北”、直面东北亚、面向太平洋、共建“ 一带一路” ,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 2300万标准箱⋯⋯今年 1—5 月,天津港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 2.07 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 993.05 万标箱,同比增幅 3.67%;拥有海铁联运班列 37 条,完成海铁联运 63.8 万标箱;集装箱航线总数 147 条,航线通达全球 180 个国家和地区的 500 多个港口。
志在万里的天津港,正以蓬勃兴盛的发展势头,在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新征程上阔步前行,为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 一带一路” 贡献港口力量。
自主创新 智慧港口领跑全球
在天津港北疆港区 C 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货物装卸、转运、堆放全部实现智能化,12 台远程操控自动化岸桥自动抓取集装箱,数十台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装载着集装箱在堆场内安全行驶,实现转弯、减速、避让、停靠等操作。
“ 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年吞吐量超 250 万标箱,相比同规模的传统自动化码头,集装箱倒运环节减少了 50%,人员减少 60%。基于天津港集团自主研发的智能水平运输系统,ART(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在北斗导航系统指引下自动到达智能解锁站,装载好集装箱后,沿着大数据计算的最佳行驶路线把货物运到指定位置。” 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操作部经理冯淼介绍。
这只是天津港智慧港口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推进生产自动化方面,天津港勇闯传统码头自动化升级“ 无人区” ,推动传统集装箱码头、干散货码头智能化升级,大型集装箱装卸设备自动化率达到 80%以上;首创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2.0方案,全栈自主可控集装箱码头管控系统 JTOS 迭代升级,搭建“ 5G 矩阵” ,200 座 5G 基站实现集装箱码头全覆盖。
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天津港强化“ 物联智控” ,发布全球港口首个数字孪生系统“ 津鸿” ,建成全球首个全物联网码头;组建大数据中心,建成行业首个 A 级绿色低碳算力中心、件杂货智能一体化系统和智能电力调控平台;高效运营“ 津港通” 平台,集装箱业务线上受理率超过 97%,主要业务单证电子化率达到 100%,推动智慧供应链体系搭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5G、北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天津港随处可见,并与港口场景深度融合,港口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培育,以全流程自动化和数智化转型赋能港口不断迭代升级。
深化产学研联合是创新的关键。天津港发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作用,成立了全国港口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携手华为公司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智慧港口全球创新实验室。打造首个港口大模型 PortGPT,开发“ 港口虚拟数字人” ,投用氢电混合动力人
第 1 页 共 4 页

工智能运输机器人以及全球首座港口 720 千瓦全液冷“ 超级快充站” ⋯⋯
今年 2 月,天津港完成了 DeepSeek 大模型本地化部署,进一步助力加速港口行业大模型PortGPT 的研发,依托强大算力底座和丰富的场景,PortGPT 实现了安全生产数据智能识别与分析,准确率已经突破 90%以上。打造港口多元应用场景,实现人工智能赋能、使能、拓能、创能实体产业,打造了人工智能在港口行业深度应用的“ 天津样板”。
清洁低碳 绿色能源点亮港湾
“ 中远海运‘ 天蝎’ 号靠泊 D04,本航次申请接岸电。” 5 月 4 日,“ 天蝎” 号靠泊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后,船上伸下来两条电缆勾到地上。 天津港电力公司设备管理员易雪东和同事抱着沉重的电缆,合力把电缆头接到插座箱,仔细检查各项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