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企业家日报/2025 年/7 月/15 日/第 001 版
东北全面振兴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改革
本报记者 李凤发
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历史性进程中,国有企业作为区域经济的“ 压舱石”,其改革成效直接关乎振兴全局。本报记者梳理“ 国资智库” 对东北国资系统及 65 家重点国企的深度调研,揭示改革从“ 外科手术式” 脱困向“ 系统再造式” 跃升的深刻转型,并针对治理机制、动能转换、金融支撑、人才战略四大核心挑战,提出系统性破局路径。
改革进阶:
从生存突围到质效跃升
东北国企改革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取得关键突破。一是资本布局战略重构。鞍钢与本钢重组铸就全球第三大钢企,辽港集团整合催生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有资本向高端装备、清洁能源等战略领域加速集聚,投资占比达 42%,较 2019 年提升 15 个百分点。二是现代治理体系成型。辽宁实现省属国企董事会全覆盖且外部董事占比 68%,吉林构建动态“ 3+N” 授权体系,黑龙江三项制度改革推动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 37%。 三是历史包袱有效化解。 1276 户厂办大集体改革惠及
89 万职工,1365 项“ 三供一业” 分离移交年均减负 42 亿元,852 户“ 僵尸企业” 出清盘活资产超 300 亿元。
当前改革已进入从“ 保生存” 向“ 强体质” 转型的质变期,但深层次矛盾亟待破解。深层挑战:
结构性矛盾交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