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四川日报/2025 年/6 月/30 日/第 005 版特别报道
文旅融合向新求变

产业发展向新而行
——“ 万千气象看四川” 第二季度主题采访活动启示录
卢星宇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阮长安 李婷 王晋朝
盛夏六月,锦绣天府迎来旅游旺季。从宽窄巷子到九寨沟,从三星堆到三苏祠,中外游客络绎不绝。看憨态可掬国宝大熊猫、赏秘境川西美景、尝活色鲜香川味美食⋯⋯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安逸四川向世界展现出万千气象。
近年来,四川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四川文旅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对 GDP 的贡献率达 11.97%。2022 年至 2024 年,四川省文旅产业增长迅猛, 国内游客接待量从 6.36 亿人次跃升至 11.19 亿人次, 国内游客总花费从 7059.94亿元增加到 1.76 万亿元。文旅融合激发的消费活力,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全会召开后仅一周,2025 年“ 万千气象看四川” 第二季度主题采访活动启动。4 天时间里,围绕“ 文旅融合” 主题,报道组兵分三路行走 10 个市(州),穿行红色热土与千年古城,探访工业遗产与烟火古镇,触摸独特的生态之美与人文之韵。
站在新的起点上,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四川如何高位再求进?采访组一路行走,一路探寻答
案。
向新求变,活态传承
让传统文化成为旅游新资源
当文旅融合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动能,四川的选择既务实又深刻:依托 6 项世界遗产、26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52 项国家级非遗的厚重家底,探索传统文化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从文化资源到发展动能的跨越。
三条采访线路串联起的资源分布,恰是四川文化多样性的生动注脚:
北线以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为底色——梓潼中国两弹城承载着 “ 两弹一星” 精神的光辉记忆,阆中古城以明清古建为骨架,留存着门神画、保宁醋等非遗的烟火温度;
南线以诗词雅韵与城市新生为特色——眉山丹棱大雅堂里黄庭坚手书杜甫诗碑的千年传承,
成都东郊记忆将老工厂的工业肌理转化为国潮文化地标的时尚脉搏;
西线以红色血脉与民族风情为亮点——泸定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串联起长征路上的红色记忆,
丹巴甲居藏寨、理县桃坪羌寨的碉楼群见证着藏羌文化的千年传承。
如何让厚重的文化“ 活” 起来?在几天的走访中,答案藏在细节里——
在德阳绵竹年画村,曾经堆放画稿的工坊变身为研学教室:孩子们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拓印“ 骑车侍女” 年画,千年技艺有了新传承。“ 去年接待年画研学 7 万余人次,今年上半年已超 5万人次。” 绵竹市孝德镇副镇长李玥航说, 研学不仅带来客流, 更让游客在动手中体会年画的 “ 魂”。
而在乐山苏稽古镇,1400 年历史的商贸重镇正用“ 舌尖上的非遗” 激活生机:跷脚牛肉、香油米花糖等省级非遗美食香飘古街,“ 古市香” 跷脚牛肉店节假日单日接待约 5000 人次已成常态。“ 游客不仅来吃,更是来感受烟火里的非遗。”“ 古市香” 负责人徐雨杰的话,道出了活态传承的关键——当非遗从展台走向生活,文化便有了最鲜活的注脚。
如果说活态传承是让文化“ 活在当下”,场景再造则是让文化触手可及。成都东郊记忆的改造,是工业遗产重生的典范:老工厂的桁架下,蜀宴赋汉文化餐秀持续上演,游客中超 30%是境
第 1 页 共 4 页

外游客,40%是省外游客。“ 我们要让传统文化可触可感。” 蜀宴赋品牌主理人杨孜说。
在剑门关和翠云廊景区,《点树交印》《张飞植柏》沉浸式情景剧已上演数百场,游客可加入“ 古蜀道镖队” 体验商贸艰辛,或通过背诵《蜀道难》赢门票。“ 过去看景是‘ 到此一游’ ,现在每走一步都有故事。” 吉林游客王大鹏的感叹,印证了场景升级的吸引力——2024 年翠云廊游客同比增长 39.39%,今年“ 五一” 假期剑门关旅游收入同比增长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