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旅游报/2025 年/6 月/18 日/第 004 版理论
数字化赋能下传统建筑文化和旅游融合路径探索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讲师 邱小玲
数智化赋能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结合, 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行。 当前,文旅行业从业者纷纷利用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开展数字文博、云展览、云演播、网络直播等活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发展,激活文旅新业态。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突破传统建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瓶颈提供了新思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大量珍贵建筑因过度开发及保护不当面临不可逆损伤;建筑蕴含的深奥技艺、空间哲学难以有效传递,导致游客体验感不足。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文章将系统梳理数智技术助力传统建筑文旅融合的路径,旨在推动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平衡,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会员享受50万+最新公文 资料,日日更新
一、传统建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传播效能不足
当前,部分导游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介绍多停留在表面,游客主要看到的是房子的外观和装饰部分,很少能真正理解这些建筑背后包含的深刻意义。传统建筑的布局方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观念,房屋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既体现了当时的技术,又凝聚了智慧。然而,当前部分导游的讲解方式把这些复杂的内容简化成了简单的名称介绍和年代说明,割裂了建筑与人、历史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参观者只能获得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无法理解房屋空间安排背后的哲学思想,也无法体会到建造技术中包含的科学原理,从而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无法真正领会传统建筑的珍贵价值。从传播方法角度审视,传统建筑文化内涵传播主要采用文字说明牌和录音讲解方式,建筑本身是立体、动态的文化载体,但文字和录音是平面、静态的信息传递方式。建筑实际功能特点、不同时间段的居住体验、装饰特征等重要内容在现有的传播过程中大量流失。同时,固定的参观线路和统一播放的讲解词限制了游客的自主选择权,建筑工匠的技艺精神和地方的历史故事失去了感染力。参观者只能被动接收信息,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体验形式单一化,互动吸引力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