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山西日报/2025 年/6 月/25 日/第 006 版
牢记嘱托 砥砺前行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
文旅融合 打造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本报记者 张婷
八百里太行巍巍,五千年文明浩浩。近年来,山西文旅业蓬勃发展,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壮美
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 “ 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是山西经济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课题。”“ 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会员享受50万+最新公文资料,日日更新
山西,这片承载着华夏文明记忆的土地,始终牢记殷殷嘱托,在文明传承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中,以业态革新重塑景区内核,打造独具魅力的核心吸引物,守牢文物保护底线,打造全链条消费场景,全力向着新时代的美好愿景阔步前行。
A 文化旅游欣欣向“ 融” 市场持续火爆出圈出彩古文明很远,在山西,却能随时感知。
炎炎夏日,三晋大地游人如织。乐伎轻歌曼舞,飞天安详飘动,仙鹤快乐翔游,神鸟翩然优雅⋯⋯在被称为中国悬塑艺术之“ 绝唱” 的隰县小西天景区,虚拟与现实交融,游客沉醉其中,深刻体会文化认同感,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去年,山西策划“ 跟着悟空游山西” 活动,隰县小西天、应县木塔等景区流量出圈,全年全省重点监测景区接待游客人次、经营收入双增长,山西文旅市场持续火爆出圈。今年, “ 跟着悟空游山西(升级版)” 新玩法亮相,从品质升级、全域联动、多重体验、数字赋能四个方面着手,带游客“ 再游山西”。
近年来,全省文旅系统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转型发展工作决策部署,持续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围绕加快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的目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推进“ 文旅+”,统筹推进文博、文创、文艺事业加速发展。去年“ 免费送戏下乡进村” 演出 1.6 万余场。乡村“ 村晚” 为村民送上各类文化大餐,万荣县解店镇新城村等 2 地、岢岚县宋家沟镇宋家沟村等 12 地分别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春节“ 村晚” 和“ 四季村晚” 示范展示点。一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系统性研究、活态化传承,陶寺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云冈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山西文化“ 软实力” 正在成为转型发展“ 硬支撑”。
全省各地积极创新实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
“ 文化+旅游” 产品,正持续推动着全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踏入长治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脚下的三维地图立刻苏醒,游客化身战士,耳畔响起震耳欲聋的炮火轰鸣,脸颊似乎还能感受到硝烟的灼热;扫码激活云端书墙,百部红色典籍化作纷飞的书页,讲述着信仰的力量⋯⋯这座凝固着历史厚重感的展陈空间,奔涌着数字科技的浪潮,让每个参观者都成为历史的“ 亲历者”。
太行山脉的崇山峻岭间,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平定段宛如一条巨龙,纵贯南北。它一头连着闻名遐迩的娘子关景区,一头牵着散落山间的古朴村落,创造性地将“ 路、景、村、业” 融为一体,构建出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本。
自公路贯通后,娘子关景区年接待游客量持续增长,周边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精品民宿、观景
平台,曾经沉寂的关隘村落被唤醒,如今游客服务中心、土特产市集、山乡风味餐厅鳞次栉比。
这股热度沿着公路延伸至关岭坡,让龙鼎湖驿站一跃成为新晋“ 网红打卡点”。5 月 22 日,
第 1 页 共 5 页
来自安徽亳州的骑行爱好者王亢在这里大快朵颐,一边品尝着香脆的平定压饼,一边感慨: “ 这儿不只是个歇脚的地方,更像个民俗博物馆,既能淘到特色手工艺品,还能体验农耕的乐趣。”
沿驿站前行,观景台、长城步道等错落有致,把古关隘、梯田群这些独特的风景串联起来。游客或骑车穿梭在风景里,或漫步登山步道感受自然之美,累了就在设施齐全的驿站歇脚,饿了就去尝尝地道的山乡风味,真正实现了“ 车行画中,移步换景”。
这些都得益于我省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去年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连通全省 11 市 113 个县(市、区),覆盖 5630 个村庄,串联起 970 多个旅游景区和景点,同步建成驿站、观景台、标志标识等配套设施,解决了景点分散、交通不便的瓶颈,曾经“ 藏在深闺人未识” 的村落与风景,成为游客触手可及的“ 诗与远方”。
B 着力打造核心吸引物 形成大景区发展新格局
早在今春,音乐热浪已席卷三晋大地,太原以“ 歌迷之城” 的新名片诚邀八方客。
夜幕降临,钟楼街霓虹闪烁,歌手的巨型公仔立在街口,成为乐迷们的打卡地标。青石板路上挤满捧着歌词手账本的年轻人,街头艺人抱着吉他弹唱,音符与古街的青砖灰瓦共振,古老的街巷焕发出潮酷的青春气息。
继去年 32 场演唱会拉动 41 亿元经济效应后,新一轮音乐盛宴再度来袭。乐迷跨省而来,深度体验“ 演唱会+文旅”,全省文旅市场形成现象级消费热潮。这种“ 宠粉经济” 不仅激活夜间消费,更催生“ 演出+住宿+观光+购物” 的旅游模式,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
随着核心吸引物的出新、出圈,我省加快推动形成大景区发展新格局。
全省着力打造太原、大同、运城 3 个旅游热点门户城市,太原跻身省会城市入境游增速前列,大同上榜“ 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0 强市”,运城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的小众旅游目的地。
当前,山西正着眼全省域打造一批旅游名县名镇,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康养集聚区等建设一批旅游名县,依托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打造一批旅游名镇名村。
汾河之畔,作为“ 文旅赋能型试点县” 的新绛县,一头扎根千年历史文脉,一头拥抱现代文旅创新,通过系统推进古建修缮、非遗活化、生态开发、商业升级,成为文商旅协同发展的鲜活样板。
新绛县以文旅赋能为引擎驱动全域蝶变,绛州古城 14 条街巷完成“ 微创手术” 式精细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