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妇女报/2025 年/7 月/25 日/第 001 版
写在黑土地上的“ 振兴诗篇” ——解码吉林农文旅融合的共富密码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李熙爽
清晨的马鞍山村,即将迎来新一天的忙碌。刁秀云将自家的民宿打扫得一尘不染,红瓦白墙的“ 鲜花小院” 热情地迎接游客。“ 电视剧《鲜花盛开的山村》就是在我们村拍摄的。现在窗框外,天天都在上演‘ 我们的好日子’ 。”
300 多公里外的光东村,171 公顷的稻浪在晴空下舒展腰肢,绿得发脆的波浪从田埂这头,一路涌到远处的长白山余脉脚下。
同一时间,在祖国东北边陲的中、俄、朝三国交界地带,被誉为“ 东方第一村” 的防川村在游客的欢笑声中、朝鲜族鼓手们欢快的打击声中苏醒。
日前,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随“ 活力中国调研行” 采访团深入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和珲春市防川村,破解黑土地上乡村振兴的密码。三个地理位置、资源禀赋迥异的村落,凭借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了自身的华丽蝶变。
网红村的“ 生态逆袭”
“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马鞍山村X总支书记赵世龙站在宽阔的柏油路上,忆起 2016年前的马鞍山村:村里除了开采矿石,没有经济来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老百姓出门要带两双鞋,一双靴子蹚泥水,走到路边小卖铺换上干净鞋再出村。”
2016 年,马鞍山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封矿复绿、治理河道、恢复植被,三年攻坚让荒山蜕变为旅游村。
真正的质变发生在 2019 年。电视剧《鲜花盛开的山村》取景带火村庄,社会资本随之涌入。依托交通便利、自然禀赋、红色资源等进行旅游产业开发,相继推出民宿、红色教育基地,与旅行社合作开展研学、采摘、徒步等旅游项目,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网红旅游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