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青海日报/2025 年/7 月/4 日/第 007 版理论特刊
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动非遗有效传播思考
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乔艳艳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彰显着智慧结晶。文旅融合为非遗传播打开了全新大门、搭建了全新平台,使非遗变得可知可感,提升了非遗魅力;非遗为旅游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旅游体验更具独特性和吸引力。本文立足文旅融合时代背景,探讨非遗的有效传播路径,以期为推动非遗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以数字化技术赋能,构建非遗传播新生态
数字化传播具有跨时空、强互动、可视化的特点,有利于非遗传播突破地域、语言和文化差异限制,改变传统的口传心授、静态展示模式,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非遗,充分展现非遗的价值和魅力。
其一,要构建非遗数字化资源库,夯实传播基础。近年来,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数字化手段为非遗传播开辟了新路径。可利用高清摄影、3D 扫描、全息影像等新技术,对各个地区非遗项目进行收集、整理、扫描,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其制作工艺、表演形式、文化背景等信息。例如,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采用“ 慢镜头拍摄+多角度解析” 的方式,把复杂的制作流程分解剖析、多方展示,深化观众对非遗的理解。同时,需要注重资源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在官方网站和移动应用等平台上开放部分非遗资源,供人们学习、研究、传播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