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老年报/2025 年/7 月/3 日/第 003 版老有所养· 陕西篇
从“ 养老” 到“ 享老” 的渭南实践
陕西省民政厅 本报记者 姜琳琳 整理
在关中平原东部、渭水之滨的陕西省渭南市,温暖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清晨七点半,临渭区解放街道的护理员小李轻叩房门,为 93 岁的张爱玲测量血压,并详细叮嘱用药注意事项;正午时分,合阳县黑池镇“ 幸福食堂” 里,75 岁的邹春茂花 3 块钱就吃上了四菜一汤的午餐;夕阳西下,渭水河畔的老年公寓里,老人们或在庭院中散步,或在活动室下棋,或围坐在一起聊天,笑声不断。
渭南市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121.74 万,老龄化率 26.56%。近年来,该市着力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创新基层养老服务、培育银发经济产业、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全市老年人从“ 老有所养” 迈向“ 老有善养”。
政策保障加码加力
“ 十四五” 伊始,渭南市委、市政府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全市“ 十项重点工作” ,市委深化改革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养老服务,相继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 13 项政策文件,构建起覆盖养老服务全领域的政策保障体系。
“ 我们坚持X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把养老服务从单一的民政业务上升为全市民生工程。” 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
在蒲城县社会福利园区餐厅,82 岁的王桂兰正和老姐妹们一起享用午餐。“ 三菜一汤加餐后水果,一天花费才 15 块钱,比自己在家做还划算。” 园区负责人说:“ 我们整合了民政、财政等部门发放的资金,按照‘ 渠道不乱、用途不变’ 的原则,打造了这个省级‘ 样板工程’ 。” 据悉,“ 十四五”期间,该市共建成 11 个县级社会福利园区。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为此渭南形成“ 市、县、镇、村” 四级纵向协同、多部门横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市人大常委会听取老年助餐服务专项报告,市政协开展养老服务体系专题调研,财政、人社、卫健等部门出台 17 项配套措施。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杨志宏翻开厚厚的会议纪要介绍道:“ 去年,我们解决了养老机构医
保接入、建立适老化改造补贴标准等 23 个具体问题。”
在合阳县黑池镇南社社区的“ 幸福食堂” ,老人们吃着营养均衡、荤素搭配的午饭。“ 四菜一汤才 3 块钱,政府补一点、村集体贴一点、个人出一点。” 根据《渭南市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管理办法》,当地对正常运营的幸福院按照评定结果每年分别给予 5 万元、3 万元、2 万元的“ 以奖代补” 资金。这一政策助力全市 1138 所农村互助幸福院实现可持续运营。
政策保障不仅体现在硬件建设上,更落实在精准服务中。 渭南市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动态管理信息台账,对城乡特困老人开展常态化摸排。市民政局副局长王震轩介绍:“ 对低保家庭中 70 岁及以上老年人,按每人每月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 30%增发保障金。”
服务进社区入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