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襄阳日报/2025 年/6 月/5 日/第 003 版专题
守护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
——我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综述
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李丹 赵月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渐成常态,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风景随处可见⋯⋯这是绿意盎然、如诗如画的襄阳,映照出了襄阳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决心,见证了襄阳人追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动实践。,会员享受50万 +最新公文资料,日日更新
近年来,我市秉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要ZZ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让生态环境的“ 高颜值” 和经济发展的“ 高质量” 互促共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24 年,城区 PM2.5 年均浓度同比下降 4.5%至 44.8 微克/立方米,汉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 100%。
向“ 绿” 而行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过去,城区一些工地,大面积黄土裸露,作业车辆经过时起尘严重,空气里弥漫着厚厚的灰
尘,附近居民怨声载道。
如今,工地不见尘土漫天,裸露的地表已被绿色密网严实覆盖,大型车辆驶过,带不起一丝尘埃。东津一在建项目经理站在工地门口,指向一排整齐排列的细密水雾喷头说: “ 瞧,这就是喷淋系统,我们的‘ 绿网卫士’ !”
这些变化,源于我市生态环境、住更、XX、公安四部门合力推出的“ 绿色工地” 联动新规,扬尘控制不再是口号,而成为建设者们必须履行的硬性责任。
这些“ 绿色工地” 的悄然出现,成为城市空气治理的坚强基石。昔日工地扬尘弥漫景象渐成历史,市民推开窗户,迎来的不再是漫天灰沙,而是清新洁净的空气。近年来,我市围绕空气污染治理展开攻坚战,重点加强对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的源头管控。
碧水保卫战同样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沮漳河是长江中游北岸一级支流,流经襄阳、宜昌、荆州、荆门等地,全长 320.5 公里,流域面积 7290 平方公里,上游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名漳河,西支名沮河,均发源于襄阳市保康县。随着《襄阳市沮漳河流域保护条例》实施,“ 襄宜荆荆” 四地协同立法保护沮漳河流域的体制机制形成,实现“ 一河共治”,从“ 单兵突进” 变为“ 协同作战”,共同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
改变不止于空气和水。在城郊,曾经荒芜的火石山生活垃圾填埋场,经过生态修复后重新披上绿装,如今成为垃圾分类主题公园,焕发生机。土壤污染防治的深耕细作,正悄然重塑着城市肌理的健康底色。
监测数据无声讲述着变化:2024 年,城区 PM2.5 年均浓度同比下降 4.5%至 44.8 微克/立方米,汉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 100%。水、气、土的深层净化,重塑了襄阳大地的呼吸与脉动。
在我市,生态修复的画笔正在描绘更丰富的绿意。鱼梁洲这个曾经的荒滩,如今蝶变为巨大的“ 城市绿心”。新种植的树苗茁壮成林,成群的野鸭随处可见,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正在回归,绿意盎然成为襄阳最动人的发展底色。
企业治理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第 1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