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西藏日报(汉)/2025 年/6 月/11 日/第 001 版
青绿长卷正舒展
——山南市着力打造“ 百里绿色生态长廊” 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孙开远
编者按:
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山南市,是西藏重要的农业区和人口聚居区。打造雅江中游“ 百里绿色生态长廊”,对于山南乃至整个西藏自治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不仅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山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山南市聚焦“ 四个创建”,聚力“ 四个走在前列”,立足自身生态资源禀赋,以南北山绿化工程为契机,深入打造雅江中游“ 百里绿色生态长廊”,深度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雅鲁藏布江在尼木一带冲出妥峡后,便放慢脚步,在曲水转身南下、向东。在贡嘎到桑日间
的宽阔河谷,编织出发达的水网,造就出无数沙洲。
不承想,这些沙洲与冬春两季的狂风汇合,形成雅江中游河谷的风沙。
没有人知道这风沙肆虐了多久,但在今天的卫星地图上,这条河谷中一条长达 160 公里、宽约 1.8 公里、面积约 50 万亩的立体生态林带如同一幅绿色长卷,舒展在雅江两岸。作为西藏首个国家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这条蜿蜒数百里的绿色生态长廊,更是一座镌刻着高原儿女与风沙抗争、与自然共生的绿色丰碑。
誓与风沙相抗争
“ 以前春天一刮风,屋顶的太阳能板都能被沙子埋了。” 贡嘎县江塘镇群众次仁多吉站在自家小院前,望着远处成片的苗圃感慨道。这里曾是雅江中游最严重的沙化区之一,往昔每年春季,狂风裹挟着沙粒侵袭农田,让村民不得不反复补种青稞,辛勤的劳动常被风沙毁于一旦。
雅鲁藏布江中游水位季节性变化显著。枯水期时,宽阔的河床大面积裸露,众多“ 江心洲”上的泥沙在河谷季风的作用下肆意飞扬,成为土地沙化的源头。据资料记载,截至上世纪 80 年代,雅江中游两岸的沙化土地面积曾高达数十万亩,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 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起处不见家”,这虽是群众的戏语,也是当地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每到冬春季节,狂风裹挟着沙尘,遮天蔽日,居民家中也常常是沙尘弥漫,就连木碗里都能积上一层沙子。外出时,当地人总是用头巾、口罩等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风沙对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更是破坏巨大。 离江较近的农田风蚀严重, 肥沃的土壤被大风卷走,农作物难以生长,粮食产量难以提高。两岸山上的草场也未能幸免,沙化使得牧草稀疏,一大片草场养不了多少牛羊,严重影响了当地畜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