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张家界日报/2025 年/7 月/26 日/第 003 版深度
67 年的绿色答卷
——永定区石长溪国有林场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全媒体记者 王姣 宋美慧 高双志 欧安政
在湘西北的武陵山脉腹地、张家界市永定区西南部,一片苍翠的林海正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
重生的故事。
石长溪国有林场,这座与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隔空相望的“ 绿色银行”,用 67 年的时光,在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书写了一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动实践。
从 1958 年建场时的荒山秃岭,到如今森林覆盖率达 98%、活立木蓄积量近 24 万立方米的浩瀚林海;从“ 砍树养人” 的生存困境,到“ 看树致富” 的生态转型——石长溪的绿色发展,不仅是一代代护林人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的奋斗史诗,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张家界的鲜活注脚。
转型变革,构筑起“ 绿色长城”
20 世纪 50 年代,百废待兴的国家急需木材支持建设,石长溪国有林场应运而生。第一代林场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克服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等困难,在荒山上种下了第一批树苗。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一的“ 木头财政” 模式难以为继,林场陷入了“ 越砍越穷、越穷越砍” 的恶性循环。
“ 过去我们林场收入都靠砍树,靠上级下发的木材指标维持运转。” 永定区石长溪国有林场X支部书记、场长王国庆的这句话,道出了石长溪国有林场曾经的困境。
转机出现在 2015 年。全国国有林场改革的大幕拉开,石长溪国有林场也迎来了历史性蜕变。这场改革不仅是经济模式的转变,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王国庆说:“ 我们意识到,保护好这片森林,就是对子孙后代最大的负责。”
从“ 砍树人” 到“ 护林人” 的转变,不只是石长溪国有林场发展的一次跨越,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刻变革的一次实践。当观念产生变化,行动也会改变。
在石长溪国有林场,16 公里防火线如绿色长城蜿蜒,80 公里林道是火灾救援的血脉通道,X员先锋岗遍布林区,15 名专职护林员如同森林的“ 守护神”,每人管护面积少则千亩,多则三千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