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东莞日报/2025 年/7 月/16 日/第 A04 版东莞· 时事
东莞水务集团:供水管网“ 大换新”

智慧治水“ 超有范”
本报记者 刘敏珍
松山湖畔,亚洲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单体水厂犹如城市的“ 心脏”,源源不断地制造安全、优质的饮用水;城市地下,探地雷达如“ CT” 般无声扫描着管网“ 血脉”;污泥在烈焰中涅槃重生;净水设施深埋地底,地面之上公园绿意盎然——一场重塑城市水生态的深刻变革,正在东莞水务集团的驱动下奔涌向前。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湾区核心城市东莞发展的命脉。
作为这座活力之城的水安全守护者与水生态治理主力军,东莞水务集团近年来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勇担使命、锐意创新,积极响应广东“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 百千万工程”)的号召,以“ 水力量” 赋能城乡协调发展,为“ 强镇兴村” 注入核心动能。
从构建 “ 双水源、 双动脉” 的世纪保障工程, 到投资近 15 亿完成 2500 公里老旧管网 “ 焕新”;从为城市“ 血管” 装上智慧“ 预警雷达”,到打造全国最大污泥焚烧标杆实现资源循环;从东莞首个全地埋净水厂化“ 邻避” 为“ 邻利”,到产学研融合驱动智能清淤、低碳脱氮技术突破⋯ ⋯集团在供水、管网、治水、污泥、净水及产业协同等关键领域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以“ 百千万工程” 为引领,推动水务服务向镇村延伸,助力城乡水环境一体化提升。
这份沉甸甸的“ 水” 答卷,不仅筑牢了城市水安全的基石,更以源源不断的“ 水动能”,为东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东莞水务集团,正以智慧与担当,奋力书写着新时代治水兴城的壮阔篇章。
供水保障 从“ 单水源” 到“ 双动脉” 的世纪跨越饮水思源,活水长流。
保障安全优质供水,是水务工作的基石。东莞水务集团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东莞配套水厂建设为核心,实现了从单一水源依赖到东江、西江“ 双水源、双动脉” 的历史性飞跃,彻底扭转了供水安全的被动局面。
矗立于松山湖畔的松山湖水厂,是这场跨越的标志。这座亚洲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水厂,设计总规模达 110 万立方米/天,堪称一座“ 制水工艺展览馆”。其采用“ 预处理+强化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安全消毒” 的全流程工艺链,出厂水质不仅稳定达标,更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步入厂区,智慧气息扑面而来。
管控一体的智慧水务系统如同“ 超级大脑”,实时监测一万余个数据点,通过数据模型驱动与自动化控制,智能调节加药、优化运行,使吨水电耗较传统水厂显著降低 15%。绿色基因同样深入骨髓:下叠式布局大幅节约用地;“ 海绵厂区” 实现雨水与生产尾水收集回用;分区压力供水及高效变频水泵技术,让每一度电都物尽其用。
与松山湖水厂交相辉映的芦花坑水厂,则高举绿色低碳旗帜。它不仅是东莞水务集团首个分布式光伏项目,更创新融合“ 屋顶光伏+水力发电” 模式。阳光下,光伏板熠熠生辉;水流中,能量被巧妙捕获。年发电量可满足厂区近 20%的用电需求,向着打造“ 全国绿色低碳水厂标杆”的目标坚实迈进。
动脉强健,还需毛细血管畅通。面对老旧管网渗漏、水质二次污染风险,东莞水务集团供水公司打响了规模空前的“ 管网更新战”。累计投资约 14.78 亿元,以“ 绳锯木断” 的恒心,完成2500 公里老旧供水管网的改造重任。技术攻坚与精细协调贯穿始终:球墨铸铁管、PE 管、不锈钢管等耐腐蚀、长寿命、高抗压的新型管材被广泛应用,从根源上守护“ 最后一公里” 的水质安
第 1 页 共 4 页

全与输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