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文化报/2025 年/7 月/23 日/第 008 版文博
广西灵渠:讲好中国水利工程千年故事
本报记者 宾阳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全长 37 公里,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由南渠、北渠、大小天平坝及铧嘴、陡门、泄水天平等部分组成。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命监御史禄开凿一条人工运河,在此湘漓分派。公元前 214 年运河建成,后世称为灵渠。同年,岭南及中南半岛北部纳入秦朝版图。 至汉代, 灵渠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与内地联系的最早枢纽。
2006 年、2012 年,灵渠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灵渠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是文明交流的见证。作为沟通中原和岭南的重要水道,灵渠为中原与岭南文化的深入交流提供了交通保障, 促进了中华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 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是人类历史中现存较早的山区越岭运河、全球范围内农业文明时期多功能运河的杰出范例,展现了古代中国航运水利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的成就。
灵渠与秦统一岭南有直接联系,其开凿与古代先贤和ZZ家对于大一统国家的空间设想和政
治理想有紧密联系,规划设计体现出“ 尊重自然环境、顺应自然规律” 的水利哲学和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