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5 年/7 月/15 日/第 009 版国是· 乡村振兴
大食物观是破解农业发展诸多难题的“ 金钥匙”
——访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马有祥
本报记者 陈建萍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口粮的需求不断下降,大食物观的提出恰逢其时。随着大食物贯彻落实,生产将根据真实需求进行调整,农林牧副渔进一步全面发展,各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这不啻于农业领域的一场巨大革命,是破解农业发展诸多难题的一把‘ 金钥匙’ 。” 7 月 3 日,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马有祥讲述了他的思考。
马有祥告诉本报记者,大食物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农” 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坚守人民立场、洞察国情农情、把握发展规律的生动体现。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2022 年全国两会期间系统论述要树立大食物观。谈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 年)》(以下简称《规划》)对于大食物观的强调,马有祥表示,“ 不同于中央一号文件主要管当年,《规划》作为长期指导思想明确要求‘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这又上升了一个高度,是对大食物观的强化和深化。”
从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
作为曾经分管渔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马有祥眼中的粮食安全有着更丰富的含义“ , 粮食安全共分四个层次,口径由小到大依次为,第一层是口粮安全,第二层是谷物安全,第三层是粮食安全,第四层是食物安全。我们常说的粮食安全基本上是把口粮安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实际上中国的口粮安全绝对有保证,如果观念不改变,粮食安全不能上升到食物安全的维度,食物的保供就容易出现市场波动,无法真正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