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厦门日报/2025 年/7 月/30 日/第 A06 版都市新闻
城乡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厦门积极探索城郊型农业农村发展新路,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
农民增收入
本报记者 吴晓菁
晨光熹微中,同安台湾农民创业园育苗大棚里,一株嫁接茄苗正舒展嫩叶,台胞曾明宝轻抚着叶片——这是两岸农业合作的生动注脚。微风吹过,无人农机在集美田间精准作业,科技与农耕的邂逅谱写着现代农业的乐章。 转过山麓, 海沧洪塘村的哈德小院里, 院主杨鹭的 “ 绣花功夫”,让老物件重获新生。而在翔安澳头,海鲜的鲜香与艺术的芬芳交织,昔日渔港演绎着别样乡村振兴故事。
这些生动的画面,共同勾勒出厦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图景。我市立足“ 建设城郊型和美乡村,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 目标定位,以学习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为引领,坚持“ 以城促乡、城乡融合” 原则,大力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走具有厦门特点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2024 年,厦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6345 元,都市现代农业集群年营收突破 1300 亿元,“ 引客下乡” 为 17 个重点村居带来超 132 万人次游客——数字背后,是生产要素的逆向流动,是城乡功能的重新定位,更是发展动能的深刻转换。
当智能农机遇见传统农耕,当艺术创意邂逅渔村文化,厦门正以独特的实践回答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不是简单的返璞归真,而是城乡共生的诗意栖居;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相得益彰的和谐共鸣。
科技赋能
城郊型高附加值农业焕新升级
在同安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的育苗大棚里,曾明宝正俯身细察茄苗长势。“ 独特的闽南气候带,全年无霜期超过 300 天, 同一品种一年甚至能迭代研究三次!” 这位来自宝岛的专家道出他 “ 安家”厦门的秘密。
作为厦门百利种苗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曾明宝手握一株茁壮成长的嫁接茄苗,对未来充满
信心。
在面积约 6.7 万公顷的同安区台湾农民创业园, 像百利这样专注种子种苗的 72 家台资企业已成为“ 两岸农业试验场” 的基石。闽南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让种子研发周期大大缩短,这里的蔬菜种子年销售量高达 12.6 万千克,种苗年销售量突破 1.2 亿株,市场辐射东南多个省份。
“ 借助大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的种质资源,我们正全力研发更耐热、更好种的新品,目光不仅投向大陆,更放眼共建‘ 一带一路’ 大市场!” 曾明宝笃定地说,创业园将以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为纽带,大力推动两岸种企联合育种攻关,汇聚更多追梦者共绘“ 田园梦”。
这一不断突破的“ 种子芯片”,恰是厦门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的生动缩影。围绕科技创新、种业振兴、链条延伸,厦门多向发力。
“ 这拖拉机怎么没有人驾驶呢”“ 这运输机器人不仅装得多,还跑得快” ⋯⋯今年春耕期间,一台台先进农机开进集美区灌口镇双岭村,村民们纷纷围观中科原动力新能源农业机器人的首秀。 中科原动力这家源自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创新企业, 已将国际总部落户于软件园三期,自 2019 年成立就专注于农业机器人的研发,目前已形成面向农田耕作全流程的绿色化、智能化
第 1 页 共 4 页
作业技术。 “ 这里有厦门市智慧农业产业园,聚集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我们可以取长补短用科技助力农业,让每一寸土地、每一颗种子、每一滴水都释放最大价值。 ” 中科原动力董事长韩威说,企业将把厦门作为国际总部,未来这些农业机器人还将从这里走向世界。
走进厦门市智慧农业产业园,科技创新的气息扑面而来。40 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汇聚,
用“ AI+” 技术重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科技赋能的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弥合城乡发展鸿沟。比如,农芯数字、天卫科技等一批科技企业活跃在田间地头、养殖场房,打造出畜牧大数据管理、农作物智能分类等创新应用。农用无人机飞播飞防、高性能水稻直播等智能装备技术大显身手,去年服务面积超 3.1 万亩次。汇链通公司更以“ 数字科技赋能鸡蛋产业链” 的创新模式,斩获国家级智慧农业典型案例殊荣。
在种业创新领域,厦门正全力打造“ 农业芯片”。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持续推进,种业博览园、都市水产种业园等 12 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进境种质资源隔离检疫基地已投入使用,为种质资源引进开辟“ 快车道”,一个现代种业创新高地正在鹭岛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