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卫日报/2025 年/7 月/1 日/第 004 版理论
新时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贵琪
新时代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兼顾顶层制度的战略性与基层实践的创造性,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的多维联动机制,最终形成全民共享、优质均衡的精神生活发展新格局。从“ 物质基础—理念引领—服务供给” 三位一体出发,探索复合型推进路径。
筑牢物质保障体系: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根基
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不断夯实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效促进精神生活的持续发展,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 钥匙”。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是推动人们生活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文化产业中融入新质生产力的动能优势,提升文化产业要素,创新文化产业业态,夯实文化产业链条,优化文化产业布局,赋予新时代文化建设更深沉、更持久的生命力。
协调各方资源,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受到历史条件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因此,我们既要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利用先天条件和政策支持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也要加强对落后区域的支持,补齐短板,提升发展的协同性。同时,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实现“ 物质富足” 与“ 精神富有” 的双向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