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建设报/2025 年/6 月/26 日/第 005 版中国美丽城市
泾水潮生处

陇塬绽绿章
——甘肃平凉从“ 旱塬焦渴” 到“ 水润陇东” 的生态蝶变之路
平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因道而名、因文而盛,甘肃平凉历经千年时光沉淀,无数先民在此留下智慧结晶,使其成为华夏文明的肇始宝地。平凉地处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作为陕甘宁三地通衢?要塞,战略位置得天独厚,自然生态优美宜人,林草覆盖率 44.3%,年均降水量 512 毫米,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荣誉。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平凉肩负“ 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 关键节点的使命担当,深度融入“ 两屏三带” 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全力谱写绿色发展的时代新篇。
回溯古韵、城水新约 走出生态“ 突围路”
平凉与水的缘分,是千年不辍的共生叙事,先民依泾河地势,自秦汉凿堤开渠,“ 编荆囤石”护渠系,借“ 水牌制” 分水如尺,将陇东化作岁岁丰饶的粮仓。城廓生长亦深谙水意,借“ 两塬一川” 地貌,以泾河为轴,井巷织网,让地下渗水与地表径流默契交融,明代水磨与台榭临水而立,形成“ 水转轮飞珠溅玉,楼台影入碧波摇” 的生动景致。2000 多年来,平凉始终以水为尺,在改造与守护间,诠释“ 道法自然、因水兴城” 的东方生态智慧。
至近代,这种天人合一的治水智慧,却在工业文明浪潮中遭遇挑战。这座曾以“ 水牌制” 精准治水的古城,内涝竟成难以治理的城市病,加之水泥森林与绿地减少形成的热岛效应,让城市失去“ 天然空调”。脆弱的水生态体系、紧缺的水资源供给、失衡的水环境质量、频发的水安全隐患困扰着这座正在崛起的西北重镇。当传统治水智慧与现代城市发展产生裂隙,一种新的生态治理模式应运而生——以海绵城市建设破解“ 治水” 难题。
海绵城市建设,是X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人居生活品质的关键举措。自 2022 年 6 月获批成为“ 十四五” 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平凉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深入践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理念,将“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 贯穿始终。按“ 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 思路,将海绵城市建设与“ 护山、固塬、治水、润城” 一体统筹、融合推进,全力打造绿色、康养、幸福之城。这一实践不仅是城市建设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 山水城共生” 东方智慧的传承与升华。通过“ 护山固塬” 筑牢生态屏障,“ 治水润城” 激活城市血脉,平凉正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支点,在传承千年治水智慧中重塑城市生命力,为西北生态脆弱区探索出一条“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的突围之路。
前瞻布局、综合施治 谋求改造系统化
平凉市以前瞻性战略眼光布局海绵城市建设,主动扛起为黄河中上游筑牢生态屏障的ZZ责任,坚持系统谋划、高位推进,聚焦“ 四水共治” 目标,以制度体系为支撑、示范项目为抓手、多元保障为依托,实现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要素融合,高质高效推进系统化全域海绵示范城市建设。
聚焦“ 西北一流” 定位,提前谋划布局。平凉地处黄河中上游泾渭河流域核心区,承担着为黄河下游提供生态屏障的重要功能。针对城市存在水土流失严重、降雨分布不均、地势不易存水等实际问题,市委、市政府提前筹备,锚定“ 国内先进、西北领先” 目标定位,2016 年开始谋划海绵城市建设,2018 年批复实施《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年)》 ,率先在西北地
第 1 页 共 4 页

区建立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体系,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夯实了基础。
紧盯“ 四水共治” 目标,高标推进建设。按照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涵养水资源目标要求,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构建起“ 1+6+2” 管理技术协同、“ 2+1+20” 规划管控、“ 1+5+60” 法规制度、“ 3+1+10” 技术标准等体系,多次邀请国家级专家学者开展技术交流、培训指导,将海绵城市建设定位成全市城市更新行动和高质量发展的头号民生工程、X政主要领导领衔推进的“ 一把手” 工程。